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透视长期建设国债新走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21:16 新华网

  2005年中央开始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双减”,即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7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安排下,长期建设国债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未来长期建设国债的走向依然引人关注。

  7年间国债“功不可没”

  国债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和宏观经济调控等诸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经济偏于萧条时,较多地运用国债筹集资金扩大政府支出,通过政府支出扩大总需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当经济偏于过热时则少发债和减少政府赤字,控制总需求,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国债的筹资和使用也是政府有计划地组合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手段。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将社会闲置资金集中安排,实际是政府对GDP的再分配和对社会资源配置格局的调整。政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不同方向,将对经济结构产生不同的重要影响。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决策,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4年,7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这部分国债拉动形成的投资总规模为5万亿元左右,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从而保证了国家集中力量建成一大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1年的4年里,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公里、复线1988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相继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建设国债的作用。

  政策调整“有保有控”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判断,经济内在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并已稳定在较高水平,我国经济已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控制和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成为必要。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既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规避财政风险,保证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今后财政宏观调控留有余地。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并不是“全面紧缩”,而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

  所谓“保”,是指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控”,则是指政府应首要考虑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对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资金应退出。

  在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减少的同时,仍应对近年来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项目继续予以关注,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但要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

  今后在具体的国债资金投向上,首先要确保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国债投资需支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以及一批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和完成全面建设。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应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资,解决农村公共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是促进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基本目标的实现。四是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在西部开发中,国债资金的投入重点应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侧重于解决西部开发中面临的交通、能源、通讯、国土整治、水利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足的问题,优化投资硬环境,扭转与化解区位劣势。五是加快实施生态保护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加大对社会发展和农村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和促进社会投资、消费增长;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编辑:李力)(来源:半月谈-新华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