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习原生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06:03 中国青年报
  位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全国3.2万普米人中,有近半聚集在这儿。

  1月滇西北的云岭大山里,太阳刚还挂在天上,一会儿便不见了踪影,接着就忽一阵风,忽一阵雨,忽一阵雪。不习惯的外来人,一天到晚瑟瑟发抖。

  来这里寻访原生态歌舞的音乐人陈哲对此早有准备,他曾告诫同行的人:“在北京穿什么,到这儿一件也不能少。”这些年,陈哲往云南跑了不知多少次:“光机票就有这么多!”他用两手比划了一下,大概一尺来高的样子。

  这位著名词作家写的歌,像《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走西口》、《同一首歌》……大人孩子都会唱。可在都市,没几个人知道作者的模样。兰坪的人就不一样了,无论县里的、矿上的、村寨的,擦肩而过都有人和他打招呼:“噢,陈老师来啦!”

  陈老师早已功成名就,还老往偏远山区跑什么?

  这位音乐人认为,分布在闭塞环境中的少数民族生活相对贫困,但往往保存着极富生命力与感染力的民间艺术、原始歌舞、部族史诗、宗教礼仪。其歌之优,舞之美,粗粝拙朴却极具生命智慧的信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含括的人文承载对现代社会仍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陈哲说:“文化是凝结种族气息的血脉,每一个溘然长逝的民间艺人身后,都留有一个空白,这意味着某种民族文化的断链!”

  他的感受得到兰坪人的认同。箐花村的支书杨树庭印证道:“我们普米文化没有文字记载,能歌善舞的老人死一个,就丢一部分,连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啦,以后外面的人怎么了解我们啊?”

  为发掘和传播中国的原生态民间歌舞,由陈哲主持的“土风计划”得到了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与福特基金的支持和资助,但之所以坚持了10年之久,除了专家们的不懈努力,还靠他们创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运作系统予以保证。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寨建立了“普米族文化传习小组”,年迈又有声望的歌王舞王成为老师,少男少女们也为自己会唱爷爷的爷爷的歌,能跳奶奶的奶奶的舞而荣耀。

  在现代录音录像技术的帮助下,普米人深信,先人留下的那些令人陶醉的山歌族舞,一定能传到大山外面去。

  “要打开21世纪的大门,就必须立足自己的土地上做音乐”。陈哲他们一批人是艰辛的行动者。
传习原生态(组图)
传习原生态(组图)
  李冬梅(右二)为“传习小组”的业务骨干,如今也能和奶奶、姑姑一起吹口弦了。上水俸村的李玉宝吹唢呐已47年,他的一曲《离娘调》悲怆动人。
传习原生态(组图)
传习原生态(组图)
  老人们都会吟唱古老的普米语民歌,或许是大山的根基造就的。 跑村穿寨,陈哲的录像机从不离手。
传习原生态(组图)
传习原生态(组图)
  老阿婆的普米山歌令男女老少陶醉其间。在专家组的帮助下,传习小组17岁的杨德娟(左上)第一个学会了使用电脑。现在,她又成了伙伴们的老师。
传习原生态(组图)
传习原生态(组图)
  吕澍、娄峻(蹲者左、右)均为专家组成员,分别承担着音乐技能培训与“土风计划”的法务工作。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任赵继昌,正在为“普米族传统民俗祭师”传习班合格者填写证书。
传习原生态(组图)
传习原生态(组图)
  59岁的和贵根是兰坪县首期“传习班”毕业的祭师。和福生能跳会唱,四弦琴弹得也很有名气,他投资筹建的“普米文化传习中心”春节后即将开工。

  作者:摄影·写文/本报记者 贺延光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闹元宵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