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家"卷土重来 基金公司流行"傍大户"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08:07 新华网 |
银行获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之后,将为目前总体家底不厚的基金行业带来一批大户,渠道的优势、资金实力的优势让银行基金公司被视为巨无霸有着十分的理由。与此同时,对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一直虎视眈眈的外资也在加速建仓。两大实力派的进驻,让基金公司在股东选择上傍大户的特点开始日渐流行。 新设不是唯一 年初瑞银将进驻中融基金管理公司的消息再度拉开了外资买票进场的大幕。然而,这不会是外资未来进场的收官之作。相反,选择等待以收购原有基金公司股权的方式建立合资公司的开始多了起来。 去年的发行歉收让不少公司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基金管理并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没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股东支持,遇到类似去年这样的歉收行情年景,部分基金公司的亏损已是不争的事实。正是意识到了这一机会,买卖有了最基本的基础,收购不再是辅助手段。在这方面,外资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新近开闸的商业银行。 而由于一些目前经营得并不错的老公司也开始加入了引资队伍,基金公司的壳资源优势被明显削弱,一些经营无规模,品牌无特色的公司面临淘汰已不再是理论上的事。外资巨头待价而动的心态日趋浓重。 从方式上来说,完全新设一个公司与收购股权既是目前两大既有模式,也是基本的两种方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老公司的客户基础和人才积累,是后来者愿意买票的重要原因。 老十家卷土重来 有意将公司部分股份出售给强力股东的公司不仅包括了那些新设立的无强股东支撑的内资资金管理公司,还包括了部分目前衣食无忧的老十家。 首批老十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一些公司再次出击是在经历了首轮合资谈判整体搁浅的实战教训之后。如今场中的交换舞伴成全了一些在场外已等候多时的外资大佬们。除了开始就对上眼的富国基金和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这一对外,目前已获悉的几对中外合资伙伴无一不有着公开的恋爱史。而一些属意老十家的外资如JP摩根等已经改换门庭,实现了进军中国基金管理市场的愿望。变化的合资对象,不变的则是这些外资中国攻略的决心。 部分老十家此次的卷土重来,可以说是其期待在业内保持传统地位的一种心境反映。虽然有封闭式基金垫底,这些公司不会有生存之虞,但未雨绸缪的考虑,还是让如今还衣食无忧的他们再次将目光转向了第二次创业。而这些年来券商的大浪淘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老十家的再度出击。 值得关注的是,在经历了前两年首轮谈判的洗礼之后,这些基金公司的老股东的态度在开始明显有了改变。或许是首次谈判的艰辛和此后市场的急转直下在改变股东的基金业趋势判断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谈判思路。不可否认,相比较尚未成型的新基金公司,老十家在引入外资的谈判仍要曲折的多。 银行进场好戏开锣 不出意外的话,招商银行将进驻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对于这个结果,并不太出乎人们的预料。 同为招商品牌,开业来的招商所有基金均托管在招商银行,可以说招商基金在一年内规模过200亿,招商银行绝对功不可没。招商银行进军招商基金公司似乎既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果,也是一个最好的安排。 不仅内资公司瞄上了银行,不少外资也将目光转向了新近获准进入基金管理领域的中资商业银行。银行强大的渠道优势让同样没有进场证的诸多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纷纷投石问路。 比利时联合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杜识途曾表示,在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之外,商业银行也获准进入基金管理市场令公司在选择合作伙伴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他没有透露具体会选择哪类机构最终作为合作伙伴,但称能够顺利地进行技术转移,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找到销售渠道是关键。有着如此的想法的并非只有比利时联合资产管理一家,同样有意在中国寻求合资伙伴的法国安盛基金管理公司也对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予以了高度关注。虽然这些公司最终未必一定会与本地银行展开合作,但对银行的考虑的优先级别还是能从言语中得到相当感受的。 外资之所以对银行作为可能的合资伙伴表现出相当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尽管其自身在资产管理领域早已驾轻就熟,但在中国毫无渠道基础的苦恼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其业务的推进。已有的一些合资公司的发行遭遇让老外期待在起跑时就解除了后顾之忧。(记者王炯)(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