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出国打工造就“欧洲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10:12 安徽在线-现代农村报

  这是一个神奇的乡村,谁也想不到这里的农家人对欧洲货币兑换人人精通;这是一个生活的事实,因为他们挣的用的是欧元。徽商故里皖南歙县的小山村槐塘,竟有370人务工经商闯西欧,他们不仅学会了欧洲的简单用语,赚回了大量“洋钱”,还引入了异国他乡的生活风情,成为名震江南的“欧洲村”。

  传说北宋年间该村一名叫槐山的青年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为示显耀和纪念,家人在塘边栽下槐树一棵。于是激起了全村上进兴业之风,后来村族立规:凡村里考中状元、当上七品以上官贾和拥有千万元以上资产的富豪方可在塘边植槐一株,以显恩荣。后来满塘槐树绿荫笼罩,人们称之为槐塘。从宋代丞相程元凤到明代状元唐皋,这里历代已出名人官贾30多人,其中明清时期江南八大盐商这里就占一半。60年代,大量的温州移民来这里安营扎寨,槐塘成了当地的“温州村”。改革开放后,槐塘人在务工经商的经济大潮中开始闯荡欧洲。他们一人立足,带动全家,亲戚带朋友,朋友帮近邻,目前,全村已有60%的青壮年人在意大利、荷兰、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西欧各国,从事餐饮、服装、皮革业,不少人已在这些国家定居。在周边百姓眼里,槐塘是通往欧洲的“跳板”,落户槐塘就等于出了“国门”,就连城里的姑娘也乐意嫁给槐塘农家的小伙子。

  槐塘人秉承着徽商吃苦创业的精神,他们在出国创业的艰难路途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了在国外居留,有的历尽艰辛,两年三次往返中国与欧洲,光六个航程的飞机票就得5万多元,最后竟沿古丝绸之路步行、乘车轮换远征,历时半年辗转几个国家,终于到达荷兰定居。

  最早去西欧的胡克毓告诉记者,他在伯父的介绍下,自1979年就到荷兰创业,尽管身有厨艺,由于上不了长住户口,且语言不通,无法自立,只得在“后台”打工帮厨。1982年,老胡携全家乘机从荷兰签证辗转法国才有了永久居留权。当时悬空的“户口心病”虽是解除了,可在法国人生地疏一时又谋不到生路,只好又回到荷兰重操旧业,艰难度日。一年后通过在法国的华侨帮忙,才在巴黎找到一份帮人打工做皮革的活计。当时每月的收入支付房租后所剩无几,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后来他买了一台皮革机,每天下班领回皮料夜里和妻子一起在住房里搞加工,月挣人民币万余元,生活才宽裕起来。期间,他一边捕捉商业行情,一边学习当地语言,1985年老胡觉得水到渠成,自己开起了服装店,到1993年又开办了餐馆,财源越来越大,成为当地的富裕户。

  经营皮件的郑朝好回想起当年出国时的情景更是感慨万分。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虽已对外开放,但百姓出国还是件了不起的事,一般护照手续都得进京办理。当年寒冬,他怀着美好的梦想用自己多年省吃节用积蓄下来的几千元钱在北京办好了出国手续,谁知等他第二天准备去机场时,发现护照和机票一起被小偷窃走,这一打击实在太残酷,让他几乎瘫倒。回家后,在亲友的劝导帮助下,老郑鼓起信心,借钱重办出国手续,到意大利后,一边打工积累资本,一边学习意大利语言,并带去了五个兄弟共同创业,如今郑氏兄弟已成为意大利名声显赫的企业老板,拥有资产上亿元,每人年挣人民币600多万元。三年前还代表当地华人,热情接待了黄山市的访问团。如今槐塘村在欧洲资产超百万元的“小老板”已有百余人,去年槐塘人从欧洲赚回“洋钱”2000多万元人民币。

  张联辉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闹元宵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