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间老艺人期待拯救木偶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10:13 燕赵晚报

  核心提示:“脈大猴”木偶戏一种)是晋州市鼓城村的绝活,有两百多年历史。曾为省会周边著名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时值今日,鼓城村木偶戏濒临灭绝,老艺人杜中正苦盼:有生之年把旷世绝活传承下去。

  “我那早走的老王爷啊……啊……”伴随杜中正老人一句叫板,他手中凤冠霞帔的“王妃”时而顿足捶胸,时而掩面而泣。一个由四根细棍控制的木偶,被古稀老人演绎得栩栩如生。“王妃”头部形象逼真的抽泣动作,称为“?气儿”。那是老人的绝活。

  在鼓城村,杜中正玩木偶戏资格最老、活最全。老祖宗留下来的玩意儿,他一直拿着当宝贝。“只要我一口气儿在,谁也不能把那些东西毁了。”为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绝活传承下去,去年他还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本家远房弟弟。

  直击:“脈大猴”能演河北梆子

  没进杜中正家门,就听到小院里传出河北梆子的唱段。

  杜中正老人今年72岁,身体健壮,满面红光,一身朴素的农民打扮。指着桌上的几盘戏曲磁带,老人说:“这里边的戏,木偶都能演。”

  炕头上,摆着两个二尺来高的木偶。一个是戴草帽一身蓝色衣衫的男人形象,另外一个是一身粉红的女人装扮,头发、耳环、各种装饰宛如真人打扮。老人说,那是《小放牛》里的男女主人公。杜中正老人略有伤感:“原来老一辈的人都快没了,就剩我自个儿了。要不是我教他们俩,连《小放牛》都演不成了。”

  “你们俩脈脈,让人家看看。”记者的到来,让老人家兴奋不已,执意让两个徒弟演练一番。两个徒弟举起男女两个木偶,随着老人的念唱,表演出各种动作。最后男木偶将女木偶拥入怀内,一番甜蜜的情景。“好吧!”老人得意地笑道,“在以前唱大戏的时候,每演到这,台底下就剩下叫好的声音了。”

  历史:木偶戏班分工明确

  鼓城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崔杜两家人原本是山西洪桐县人,逃荒至晋州,便成为了河北人。木偶戏是崔杜两家的看家本事,逃荒路上,两家人靠演木偶戏来养家糊口。说法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木偶戏属于崔杜两家确有其事,戏班的全套家当,也是两姓人家凑钱置办的。迄今为止两百多年内,鼓城村会玩木偶戏的人,只有一个外姓人。杜中正老人说,那个外姓人“想学木偶戏着迷了,睡觉时都要抱着笛子吹戏里的曲调。他们家大人好说歹说,戏班才收下他了。”

  木偶戏红火时,戏班里有四十多位演员,150个木偶形象。戏班里的人员分4个工种,各司其职,互不通串:脈角、唱角、外场和化装。脈角进行木偶动作表演,唱角为木偶的表演进行伴唱,曲调以河北梆子为主,外场就是乐队,化装人员为木偶戴帽穿衣。

  从13岁上,杜中正就开始学习木偶戏,“我最早学唱,后来嗓子不行了,就开始学脈。”生、旦、净、末、丑动作各不相同,但他脈什么角色,就像什么角色。戏班里每有老人故去,他就立刻补上,慢慢练成了木偶戏的全活。

  追忆:曾经红火的木偶戏

  在杜中正老人小的时候,春节里,戏班要搭起戏台,唱上几天几宿。“连唱三天三夜不带重戏,锣鼓一响,一会儿就得有大几百号人来看。”

  老人的记忆中最为得意的事情是和真人戏班对戏。木偶戏班曾专门去找真人戏班唱大戏的地方,和真人戏班对着唱戏。结果是,真人戏班台下冷冷清清,木偶戏台下叫好声不断。

  正定、藁城、无极等县市,都曾留下鼓城木偶戏班的足迹。富贵人家婚丧嫁娶时,要套上高头大马车,请戏班去唱。“在给木偶戴帽子的时候,要用钉子固定住,你看这人头上,有多少眼啊。一个钉眼就是一场戏啊。”抚摩着木偶人头,老人眼里充满了爱怜。花脸木偶的人头上,布满了钉眼。

  无奈:木偶戏班的衰败

  谈及木偶戏面临失传危机的原因,老人说:“日军侵略时没敢演、死了一批人(老艺人),‘文革’十年没能演,又没了一批人。现在,想演也演不起来了。”1982年,在进县城大会演时,戏班唱了最后一场大戏。

  鼓城村木偶戏曾险遭灭顶之灾,老人说:“‘文革’时,红卫兵说那是四旧,要砸了。老班主急了,伸着脑袋跟红卫兵说:‘我的脑袋也是四旧,想砸木偶,就先把我的脑袋割下来。’这才保住了木偶。”

  “找个徒弟太难,现在年轻人忙着挣钱,谁来学这不挣钱的玩意儿?再把木偶戏重新拾起来,还需要投入大量的钱,这笔钱,谁来出?还靠一家一家凑也不行了。”老人把没有人学木偶戏的现状,列为了其衰败的原因之一。

  企盼:绝活得以传承

  “最早有150个(木偶)人头,现在就剩下47个了。”戏班留下来的木偶、服饰、锣鼓、梆子等物,一直被老人视为珍宝。就连一顶旧木偶草帽帽边,一张被打破的锣,他也舍不得扔。“把木偶给我时,老辈人不放心,要我立下字据:有一口气在,就不能把木偶扔掉。”

  几声梆子起,招来不少村民。如有村民想拿起木偶好好看看,便会遭到老人的警告:“不许用手摸(木偶的)脸,一摸一个黑点,擦不下来的。”

  杜军成是老人的儿子,杜建国是老人的远房弟弟,两人都将近50岁,学木偶戏之前,老人曾认真地问过他们:“是真想学,还是脑袋一热,学几天就不学了。”不传外人的规矩,到杜中正老人这一辈被推翻了,“现在只要有人想学,而且是真的喜欢这玩意儿,不管他姓张姓李,我都教。要是图个稀罕,我绝对不教。”

  纵深:拯救民间艺术迫在眉睫

  “晋州鼓城村的木偶戏,已被列入河北省重点保护的民间艺术之一。”民俗专家袁学骏说,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拯救和保护相对较晚,一些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濒临灭绝。木偶戏一旦失传,将是彻底的消失且无法恢复,损失将不可估量。他说,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传人又少,所以拯救鼓城村木偶戏已经迫在眉睫。

  袁学骏认为,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我国文化生态领域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见到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形式而不去拯救,我们将失去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另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绝活,绝活是需要传人来继承并发展的。一旦某种艺术形式消失,将来的子孙后代就再也看不到了。这在艺术领域上,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