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香”之争有深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14:26 信息时报

  十个吸烟者有八个会说:抽烟是一种感觉。基于吸烟者这种普遍心理,陕西一位长期从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周老师认为,香烟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感觉”,罪魁祸首就在这个“香”字,他呼吁去掉香烟的“香”字,很大程度上就可能减少吸烟的诱惑及危害。但说实话,笔者对周老师的良好预期并不持乐观态度。

  香烟作为一种产品、一种商品发展到今天,已远远超出了其诞生之初的商品属性和市场设计定位。上世纪初,当它作为一种强势舶来品登陆中国时,国人更多是以好奇和惊异的目光看待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洋货”的“魔力”似乎是难以抵挡的,但真正能将它作为商品长期使用的人并不多。

  可是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香烟已成为一种具有“精神附加值”的特殊商品,很多人觉得生活中离不开它,甚至对它产生相当的依赖性,究其根本,并不是因其味道、包装、使用价值等多么出类拔萃,相反,它对人体健康的莫大损害早已众所周知,可为什么仍有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支撑起它的生存空间呢?显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品内在质量以外的东西决定的,它于无形中散发的心理诱惑力、感官诱惑力以及从众诱惑作用,都是很难让其消费群体“自拔”的,可以说,时至今日,香烟已成为一种消遣和休闲化的另类“生活符号”,它的生命力(尽管负面作用明显)已渗入人类生活的肌理之中。一“香”之删不足以扭转其“强势”地位,它更多只是表述和形式上的象征性“破题”。

  笔者更感兴趣的倒是一字之议背后的隐隐深意。敏感捕捉到“香”之负面作用的周老师长期从事中学道德教育,显然,他是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关心和爱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而作一字之争的,他实际上是代表着大批非烟民群体在发言,与以各种变相广告形式大打政策擦边球的烟草利益集团的暧昧态度相映成趣,虽然他们占据了公理和社会道德的高点,可现实却是:我国烟民数量仍呈上升势头,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周老师的一字之争是否也是一种无奈之选呢?这一字之争,很值得我们为“烟”的非“正义”的“合法化”生存再思量一回。(来源:信息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