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雪泥鸿爪中发掘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7日06: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晴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周年,恰巧收到丁刚的新著《二战,在寻访中》(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捧读之余,颇多感慨:是斯时也,而有斯书,对当前的战争反思热,提供了一批鲜活直感的例证。

  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人类悲剧;战争,又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的宿命。笔者也曾在欧洲有过不长的生活经历:在欧洲行走,战争的遗痕是随处可以触及的,但不经意间也就只是浮光掠影的意识流,随风而去。丁刚是有心人,他寻访二战战火中的雪泥鸿爪,细索相关资料并进行采访,于是,听闻变成了文字,变成了凝化的记忆;零碎的事件变成了完整的故事;一时的感受变成为思索,变成恒久的理性。

  有论者说,身为一个记者,最困扰的往往是新闻之“易碎”。丁刚写作此书,或许是想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是想在当代宏大的信息流中保持一种完整的叙事。这是一种“任务”之外的追求,是一种需要耗费许多心力的追求,也是当一个好记者应有的追求。

  丁刚笔下有许多战火中的“小人物”,如以日记感动世界的犹太人小姑娘安妮,从德军手中解救百余比利时人的中国女子钱秀玲,等等。战争是一种大场面,“小人物”在命运的播弄下无奈地卷入其中,似乎只是老子所说的“刍狗”。但是,正是许多这样的“小人物”,在人性扭曲的时代,坚守着人性的尊严,坚守着平和的日常理性。安妮在受迫害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境下依然向往人间的美好,在日记中从不谈仇恨;钱秀玲在德军占领时解救了上百比利时人,在二战后又为当政的德军军官做减罪申辩;他们向后人展示,如何在一个不正常的时代,努力做一个比较正常的人。

  对二战的反思,在欧洲是多元的,全方位的。丁刚书中对此多有涉及,并有独特的视角,例如,他写了“纽伦堡:迷惑与恐怖”一章,对纳粹主义的迷惑力和煽动力有相当深入的分析。笔者也去过纽伦堡,也有感触,但一偷懒,一切便如过眼烟云;看到丁刚的写作,既有亲切之感,又有惭愧之心。对纳粹主义进行文化分析,似应成为二战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感觉,二战中各种罪行发生时,起作用的精神因素往往是一种特定群体的优越感,如“德意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一类说词。优越感是一种精神毒品,它能让人感到快意而恣意妄为,做出自以为是的伤天害理之事。

  书中有专门章节描写了德国人的战争反省、瑞典对战时中立的反省、奥地利的“集体健忘症”和“海德尔现象”,均清新可读。在德国,对战争罪行的反省具有全民性质,并非罪犯的专利。在慕尼黑,笔者曾在一教堂前见一铜牌,上书有悔罪文字,说教会在德国反犹狂潮中未能挺身而出,深表悔痛。看来,反省只有深入到道德和文化层面,才能消除产生罪行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之网中的奥地利”一章中,读者会看到一个与“音乐之声”反差极大的奥地利,希特勒的军队毕竟是在几十万人的欢呼中进入维也纳的,这是一个让人掩卷长叹的历史事实。当人们不愿或不敢面对这一历史时,潜伏的文化基因就会生长出和当年一样的怪胎,这就是“海德尔现象”。

  二战的历史已经越来越久远了,但战争仍离当今的人们很近,仍是世人最为关注的社会现象。这或许是人们仍会不断进行战争历史的寻访,不断思索战争的前因与后果,不断发掘新的史实,不断拷问自我良知的原因。

  《人民日报》 (2005年02月27日 第八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