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詹天佑:“铁路之父”出西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08:37 南方日报

  时空透视

  一位“海归派”技术官员的创业路

  1829年,英国人史蒂芬逊驾驶其创制的“火箭号”蒸汽机车行驶于铁轨之上,是为世界铁路运输之始,时为清道光九年。当时之中国,交通运输依然是古旧的车马驿道,舟楫水运,自京城至广州约需要56日;100多年后的今天,沿京广线从北京乘火车到广州,不用1日即可到达。这一变化与一位中国铁道工程师密切相关,他的名字叫詹天佑。

  近代中国铁路史,在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之前,堪称一部愚昧史、屈辱史。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朝野,人们视铁路为不祥怪物,“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李鸿章语)。后来,列强将铁路作为“割地之快刀”,逼迫清政府“借外债”、“用洋匠”,在牺牲主权的情况下修筑铁路,中国官吏或者迷信外人,轻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或是狂妄自大,以为“铁路无他,不过是堆土、垒石、架木、盖铁而已”。

  直到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由此,伴随着陈旧落后的运输局面和“以夷变夏”腐朽思想的打破,一个“开风气、通利源”,“南北冲途,成一大路”的新时代正式到来。铁路既兴之后,令世人耳目一新,“人人有海若望洋之思,恍然知经国之道之所在。”(梁启超语)

  由此,詹天佑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词。他一生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铁路典范,为我国铁路路网的规划,线路的勘探、设计、施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今天,“詹天佑奖”已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项目的最高奖项,在世界上亦影响深远。

  詹天佑不仅为今人留下了见证中国人尊严、荣誉、勇气和智慧的铁路,他本人走过的人生之路同样引人深思。用时髦的话来说,詹天佑算得上是一位“海归派”技术官员,在世界顶级学府耶鲁大学接受“我为服务社会公众而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却在回国创业过程中屡遭排挤、歧视,用非所学。然而无论是被派到福州船政局学轮船驾驶,还是在广东博学馆任教,他都是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做。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也坚持“视公事如家事,以己心谅人心”的原则,“不因权利而操同室之戈,不以小忿而萌倾轧之念”。在铁路建设实践中,他归纳出的欲求国家富强,必须发展工业;欲求交通事业之畅达,必先统一章程;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成立工程学会,培育工学人才等创业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基础建设领域的人才,他对于当时的中国官场同样有深刻的洞见:“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但官不可做,又不可无。”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他谨遵“修业、进德、守规、处事”的立身根本,事必预谋,通盘筹算,在与张之洞、袁世凯、张勋等各色人物的接触之中,处事灵活稳健,对待下属“兼用恩威”,善处各种矛盾,耐人寻味。

  “铁路之父”出西关。詹天佑留下的忠诚的爱国思想、严谨的科学精神、清廉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实干劲头、务实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一脉相承。若我辈后人能恒久效仿,则中华之振兴,发达可期;民族之前途,翘足可待。那时离先生“将不让欧美以前驱,岂仅偕扶桑而并骑”的梦想就不远了!

  核心提示

  詹天佑,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奠基人,在其履历中,自称“广东南海县人”。曾几何时,国内学界关于其出生地一直争争议不断。近年来,经过詹氏后裔和有关研究人员多方比对史料和实地勘察,终于确定詹天佑是地道的广州西关人。前两年,詹天佑出生和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位于十二甫的詹天佑故居,一度被纳入拆迁红线,全赖几位有识之士振振臂一呼才得以获救。如今,该故居开发保护情况怎样?如何重塑“铁路之父”的生前场景和传奇人生?在工程技术领域之外,他又为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无形资产”?不久久前,我们再次推开了詹天佑故居的大门……

  记者目击

  永远在路上

  【故居】

  带着小户人家素描似的秀丽

  “天佑天佐我舅公,世居西关柳波涌。芽菜二巷出生地,柳波桥向水月宫。”1995年岁末,当詹天佑外甥孙徐剑海老人在广州荔湾区寻访故里时,在自绘的故居草图上随手写下了这首童谣一般的打油诗。

  柳波涌的波光和水月宫门前的麒麟,让寻根的老人不思量自难忘。而今天踏着传统麻石街而来的我们,只能在十二甫西街(俗称芽菜二巷)42号的詹天佑出生之地,徒然猜想一个世纪前老广州旺地闹市的旧时模样:撑着油纸伞的裹脚女子,乘坐叫做“竹轿”的小艇从涌上经过;门对门的西关大屋,有轿子出出入入,门房有老人家看门,拉趟栊;女仆从窗口吊下篮子到涌边买番薯和芋头;粤剧伶人竞相登台亮艺,粤韵悠悠,沿街卖唱的盲妹“有嘢唱”的声音飘出老远……

  史载,詹家祖上是1760年由徽州来到广州西关经营茶叶的,后来詹天佑祖父搬到十二甫安家、并加入管辖此地的南海县籍(旧时广州城大致以北京路为界,西属南海县,东归番禺县)。詹天佑的祖先中,既有受民拥戴的“青天”,又有为国战死沙场的勇士,曾祖父、祖父,无一不是乐善好施之人。

  詹天佑出世时家境一般,然而,故居大门制作考究的趟栊、缤纷明亮的满洲窗、木门上的镂金蝙蝠图案,依然显示出普通西关家庭所具有的一种朴素而饱满的美。故居附近在过去乃是广州地方文化络绎奔会之处。如今尚未对外迎客的詹天佑故居,与附近的粤剧八和会馆、武打明星李小龙祖居,在滚滚市声里都有些“大隐隐于市”的味道。

  据悉,詹天佑原故居曾被卖给他人居住,前后改动较大,现今在保留原侧墙的基础上,参考清末西关民居式样,以瓦面形钢筋水泥结构,上下贴瓦装梁的方式重建,既形似又坚固耐用。

  修复后的故居面积43平方米,毗邻建有纪念馆、展馆工作室、两侧庭园,全部用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从正门进入室内,可见厅堂上参照原故居照片上陈设,摆放着从民间搜集而来的八仙台、几凳、睡椅等老家具,数折屏风将睡房与厅堂隔开。居室虽没有铺锦列绣的遗产,却带着一种小户人家素描似的秀丽。侧墙上悬挂着的四幅仿制家居原有的花鸟国画,一幅后人重书的对联,写的是“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是詹天佑的故友赠给他的话。厅内还悬挂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詹天佑正值而立之年,看上去与一些回忆文章中的描述吻合:面容平静谦和,爱穿长袍,寡言少语,不喜应酬,钟爱书画对联等传统艺术,十足广式先生。

  【纪念馆】

  展示“永远在路上”的生平足迹

  与詹天佑故居仅一墙之隔的詹天佑纪念馆,面积约80平方米。依墙而建的展厅橱窗,勾勒出当年“海归派”技术官员詹天佑从赴美求学到归国创业的人生履历。跨居庸、通八达、绾粤汉、接武长,一幅中国铁路网大地图,标示出詹天佑南北驰驱、“永远在路上”的生平足迹。众多历史图片与实物展示出中华民族铁路事业的拓荒者、一位深受西方文明和东方道德双重滋养,毕生主张神州富强“首赖工学”的知识精英形象。

  一份詹天佑父亲与官府签订的送子出国“甘结”(协议书),其中有“生死各安天命”的字句。今日出国“镀金”的学子,恐怕已经很难明白,在中国遭受鸦片战争重创的年代,肩负民族使命的詹天佑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在未知的大洋彼端,追寻“以夷制夷”的梦想,以致出国9年,与父母音信不通,回国后在菜市父子相见却互不相识,直到道出姓名方敢相认。

  一截铸上“1905”和“I.P.K.R.”(官办京张铁路英文缩写)字样的铁轨已然锈迹斑斑。100年前,它与展出的铜铃、青龙桥车站辅楼瓦片一起,见证了一位中国工程师面对罕见天险,“始则几忘其难,继而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的决心,也陪同他默默承受着“一旦失败,将成为所有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人的不幸”的巨大压力,还与他一起分享了开辟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先河、壮我国家民族声威的无上荣耀。在詹天佑主编的我国第一部铁路工程标准图册《京张铁路技术标准图册》之中,凡所列出的主干道路、桥梁、涵洞、坡面及各项辅助工程,数据极尽周密严谨。詹天佑科学施工、规范管理、身先士卒、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赞叹。

  一张詹天佑1899年任关外铁路驻段工程司时的工地生活照片,留下了詹天佑夫妇常年奔波途中的一个剪影:詹天佑睡在一张简陋的吊床上休息,神情安然,身后是墙柱倾颓的临时居所,夫人谭菊珍在一旁低头做女红。两人感情极好,夫人吃饭慢,饭菜易凉,工科出生的先生,便特意设计了一套用于吃饭的保温餐具。

  有意思的是,展出的詹天佑与外国友人的英文通信全用花体字母,流畅飘逸,其手书中文家谱,字迹也异常工整清秀。其余手答函牍、演说底稿,均辞令得体,言简意赅,文采为久治文书者所不及,作者以诚接物、人情练达之作风跃然纸上。1918年在汉口欧美同学恳亲会上的演说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尤其发人深省。据介绍,詹天佑自以为早岁出国留学,对于古书所读不多,故对文章写作极为用功,且喜爱书画,尤喜扇面,购买过许多精美画谱,可惜未能保存下来。展品中有詹天佑用过的装水磨墨用的小石碟以及两件习字帖,其中一件是苏轼的墨宝。

  【纪念小学】

  壁画和名言走廊构成外延景区

  从詹天佑故居侧门出去,是精心设计的模拟京张铁路八达岭段的小景区,青砖堆砌的“八达岭”横贯花园中心,“八达岭”下象征性地铺设着两条交叉成“人”字的铁轨。据说,这些铁路枕木都是货真价实的原料,枕木之下是洁白的鹅卵石,显得分外清爽。

  小景区所在地也是詹天佑小学(原名十二甫西小学)操场的一角。前两年,荔湾区政府进行“改麻工程”时,詹天佑故居地被圈进了小学扩建的使用范围。后来,在几位热心人士的呼吁下,故居得以保留,被开发成詹天佑故居纪念馆。2002年,十二甫西小学正式更名为詹天佑小学,校内的大型詹天佑壁画和火车形宣传栏,以及教学楼二楼的詹天佑名言走廊,成为了故居外延景区的一部分。

  书记观点

  广州市荔湾区委副书记林中坚:

  恩宁路将建文化风情街

  荔湾是岭南文化的典型集中地。在这片中西文化的交会地,涌现了一大批推动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人才,詹天佑就是杰出的代表。荔湾区对詹天佑故居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十分重视。2001年,荔湾区委、区政府在黄沙竖立了詹天佑纪念像。2002年,把詹天佑故居旁的原十二甫西小学正式改名为詹天佑小学。2003年,把詹天佑故居列入保护开发计划项目。2004年,重修故居,兴建詹天佑纪念馆以及模拟京张铁路八达岭南段小景区,对周边环境也进行了整饰。现正将詹天佑故居申报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孙中山、陈少白、蒋光鼐等众多历史名人在荔湾区都留下了故居、旧址,荔湾区将把这些名人故居旧址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力保护、修复和开放。目前,塔影楼、锦纶会馆等一批历史建筑完成修复陆续开放。特别是詹天佑纪念馆所在的恩宁路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历史悠久的老街,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沿街有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的八和会馆、粤剧武打行“德和堂”组织銮舆堂,有广东文化名人李文田故居泰华楼,还有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的祖居。今后我区将把这些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建设成恩宁路文化风情一条街,让这些文化资源互相辉映,传承后世,启迪后人。

  后人记述

  詹天佑的故事

  詹天佑之孙、铁道部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是国内詹天佑史料的主要发掘整理者之一。在最近出版的由他编撰的《詹天佑照片手迹故事集》一书中,詹同济深情讲述了祖父詹天佑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慈禧太后的赏赐

  1903年春,慈禧太后乘坐火车到西陵谒祭,感到一路行车快速平稳,遂传令将她乘坐车厢上的摆设用品奖给主持修路的詹天佑。詹天佑谦虚地声称,铁路的建成是大家努力的成绩,非我一人之功,于是只拿了车厢上产自英国的小座钟,其余由众人分领。

  为车钩正名

  詹天佑曾在全国大力推广美国人姜尼(Janney)创制的“姜氏车钩”(又译为“詹氏车钩”),同为出洋幼童的郑廷襄在美国也发明了一种类似的挂钩,两种车钩均被人误传为詹天佑所研制。后来詹天佑专门在他编写的我国最早英汉工学字典《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一书中,使用“郑氏车钩”的译名。

  拒收包工头贿赂

  詹天佑对挑选修筑铁路的包工人员极为慎重,认为“开得价廉者,未必即是稳练老手”。有的包工头得知詹天佑喜爱花木,便登门送上数盆珍贵的桂花。詹天佑看出花盆内埋有金钱,识破来人用意后告诫对方,休想以行贿手段来取得包工权。詹天佑还曾在1918年撰写《敬告青年工学家》一文,强调选择包工人员要格外谨慎,“若不深察其性质,慎己之行为,鲜不受其愚弄也。”

  讽刺张勋为“贵皇帝”

  辛亥革命前夕,广州城内富有者多逃亡香港。时任广州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司的詹天佑,带头坚守岗位保证革命期间列车照常通行。1912年,孙中山专程到广州视察铁路建设,受到詹天佑的热情迎接。张勋复辟时曾快电催请詹天佑来京上任,詹天佑以“位卑职小”等理由,请他人“代达不能就职之歉意于贵皇帝”。一个“贵”字,名似尊敬,实乃借用对外国君主之称呼,暗含“非尔臣民”之意。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为广东水灾捐重金

  詹天佑工薪收入优厚,但一生积蓄极少,原因之一便是热心慈善事业,多次捐资给各地学校、医院、慈善团体。1914年和1915年广东连年遭遇特大水灾,詹天佑在汉口成立救灾会,被选为会长,为灾区捐助重金。他平生为公,临终亦语不及私,唯陈三事:发展中华工程师学会,兴国富民;慎选代表管理中东铁路(中国东清铁路),以扬国光;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路。

  专家说法

  广州市地方志学会

  副秘书长胡文中:

  廉洁奉公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

  詹天佑是我国民族铁路事业的奠基者,中国近代科技事业先驱,也是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民族志士。詹天佑身上有两点比较有现实意义。其一,幼童出洋,学成之后归国,以所学的先进知识回报祖国,推动国家科技进步,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对如今的“海归派”来说。其二,相对于如今频频报道的贪污受贿案件,詹天佑主持铁路修建时,大权在握而依然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这种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詹天佑生平贡献

  詹天佑,号眷诚,祖籍徽州婺源。1861年生于广州。

  1872—1881年,被清政府选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求学,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1881—1888年,任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员、教习,广州广东博学馆教习兼测绘广东沿海海图。

  1888—1911年,任关内外铁路工程司(注:工程司为旧时工程人员职位)、驻段工程司、新易铁路总工程司、上海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顾问、京张铁路总工程司兼会办、商办川汉、粤汉铁路总工程司等职。先后从事修建关外、萍醴、潮汕、沪宁、洛潼等铁路,并主持修建新易、京张、川汉、粤汉铁路。1894年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辛亥革命后,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交通部技监、全国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曾获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19年,任国际联合监管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赴海参崴、哈尔滨为中国争得武力护路之权利,防止日本以此为由侵占我国领土。中途因疲劳过度腹疾复发,请假回国就医,于4月24日病逝于汉口。

  詹天佑毕生贡献卓越,在修建津榆铁路架滦河铁桥时,英、日、法三国工程师指挥打桩均告失败。他采用“压气沉箱法”配合机器打桩,获得成功。后来,他又主持修建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建造期间,詹天佑创造性地采用“竖井施工法”,解决了打通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难题;针对地势陡险、坡度大的八达岭,他沿山腰铺设“人”字路线,使列车顺利行驶。此条铁路仅用四五年时间便告竣工,提前两年建成,震惊世界。

  早在1905年,詹天佑就率先向清政府提出统一采用国际标准轨距、引进国外先进的姜氏车钩等建议,清政府据其意见制定了中国最早的铁路修建工程标准。辛亥革命之后,他主编的《京张铁路技术标准图册》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铁路工程标准图册。1915年他编写出版了我国最早的英汉工学字典。他还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工程学术团体——中华工程师学会的创始人。此外,他在制定中国铁路法规、工程人员管理和考核方案、倡议成立工科学府、培育工科人才等方面均功不可没。

  图:

  詹天佑小学内专门设计的铁轨小景。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展示“铁路之父”的生平。

  林中坚接受采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