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导弹试射 外交斗争利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13:28 人民网

  左渐晓

  最近,俄罗斯在白海成功地试射了一枚新型“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从核潜艇上发射,并命中指定目标。据悉,“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采用固体推进剂,可挂载数枚核弹头,射程超过8000千米。

  这则消息一经刊发,立即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有分析认为,俄罗斯此次导弹试射安排得十分巧妙,颇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味道。从时机上说,这次试射选择在美国又一次导弹拦截试验失败之后、美总统布什前往欧洲参加北约首脑会议并与俄总统普京在斯洛伐克会面之前;从导弹种类来看,选用导弹为机动性很强、可对美构成巨大战略威慑的新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普京此时前去面对美欧,可大大增加底气和说话的分量。因此媒体普遍认为,俄罗斯这次导弹试射所取得的外交和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军事意义。

  军事专家指出,导弹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已不单纯局限于军事用途。由于导弹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破坏力和威慑力,已经被世界大国和地区强国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外交领域,成为各国展现实力、遏制对手的工具。纵观近年来全球进行的导弹试射,像美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以色列每年都要进行几次甚至十几次导弹试射。尽管如此多的国家在试射导弹,但除发生战争外,世界上并没有发生使用导弹相互攻击的事件;而且每次导弹试射完毕后,往往是外交人士出面“灭火”或者“火上浇油”,这也愈发证明导弹试射已经成为和平年代各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外交博弈的利器。

  各国进行导弹试射可检验导弹的性能,同时为改进其可靠性与研制新型导弹奠定基础,这在军事上是不言而喻的。除检验和提升军事技术的作用外,导弹试射还具有四大特殊作用。

  第一、展示战略打击力量,显示以武力捍卫本国利益的决心,以便在外交上威胁和恫吓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秉持这种外交思维的国家往往具有超强的军事实力,奉行强硬的对外政策。目前,美国为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的各种导弹试射就是出于这种意图。美国希望借导弹防御系统推行其全球战略,成为美国控制世界的有效武器。但随着美导弹拦截试验屡次失败,美国内及其盟国对导弹防御系统的信心越来越不足。

  第二、威慑潜在对手,展现大国或强国力量,在外交上赢取战略空间。由于导弹在现代战争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导弹的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军力发展的主要标准。因此,任何一次成功的导弹试射都具有军事威慑的意图。对于那些在战略困境中挣扎的国家来说,意义似乎更加明显。以俄罗斯为例,当前北约不断向东扩张,美军也不断向中亚进军,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俄由于经济原因,国防预算有限,俄军战斗力已今不如昔,其常规力量已难以与美军抗衡。但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庞大核武库,仍然是世界核大国。同时,俄罗斯也想恢复苏联昔日的大国地位,增强自己在世界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在此种情况下,俄罗斯试射战略导弹可向世界表明其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北约东扩与美军向其传统势力范围渗透发出警告。

  第三、制造危机,采取边缘政策,试探对手底线,同时赢得外交谈判的筹码。这种举措往往是遭受巨大外交压力的国家为了突破困境而采取的行为,希望借导弹试射造成的紧张局势使对手同样也备感煎熬,与对手进行周旋,迫使其答应自己所提条件,在外交上占据主动。有媒体认为,当美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表现出强硬姿态时,朝鲜往往表示将采取导弹试射等令日韩等国感到恐惧的举措,向美国展示自己的立场。2003年2月24日在卢武铉总统宣誓就职的前一天,朝鲜试射了一枚岸舰导弹,韩媒体普遍认为,朝鲜的这种行为意在考验韩国新总统对朝鲜的态度。

  第四、与对手展开武器竞赛,在外交上显示决心和力量,针锋相对。导弹试射通常是两个敌对国家或国家联盟竞相展开武器竞赛的突出表现,这种行为具有向外界展示军事实力、威慑对手的基本意图,但由于导弹试射的次数和频率较高,双方持续表现出强硬姿态,有导致紧张局势升级的危险。此外,两个敌对国家之间由于矛盾难以通过自身调和,也可通过导弹试射竞赛来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和介入,最终起到缓和局势的目的。在这方面,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导弹试射最具代表性。印巴局势呈现紧张状态之时,南亚次大陆就几乎成为两国导弹试验场。伊朗和以色列之间有时候也是如此,伊朗试射“流星3”导弹,以色列就会以“箭2”导弹作为回应。

  《环球时报》 2005年02月25日 第十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