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我们学习仰望星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04:51 中国青年报

  缘起

  此文标题的出处是康德那句关于星空的名言。“星空”作为一个符号,既是自然与生命的象征,也是英雄与伟业的象征。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去圣化”,指的是青年人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和美德的存在。他们不愿听从别人的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他们用虚无和冷漠包裹自己,使自己免受伤害。

  尽管所有的青春期都会有去圣化倾向,这是青春期反叛的结果,也是青春的表现形式之一。但现在的问题是,青年人的去圣化倾向有些过度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削弱了他们的幸福感,这从他们中流行的“没意思”、“还行”、“郁闷”以及“无所谓”、“随便”等口头语中就能看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心中没有“神”,他是过不好人的生活的。此处的“神”,指的是生命、自然。一个人对生命、对自然没有热爱与敬畏,对捍卫生命与自然的英雄与伟业没有景仰和向往,他是很难拥有有价值的人生,很难有幸福感的。

  能够仰望“星空”的人不会乱来,心中有“星空”的人会对生命与自然怀有热爱与感恩,并会为发扬、光大生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激活学生内心中对星空的景仰和向往———神圣感,我对这学期的《电影文本成长心理学》课做了精心的设计。

  为什么要做神圣感的培养?

  这次训练主要针对学生中的去圣化现象,换言之,就是要激活学生的神圣感。

  神圣感是指对生命、对造化心存敬畏与景仰,对涉及生命的信念、行为心存敬重,怀有庄严、庄重以及恭敬、崇敬的感情。感动、震撼、崇敬等都是神圣感的表现形式。

  当代社会,拜物主义以及种种腐败现象导致人们不自觉中忽略甚至压抑了自己的精神,而神圣感的丧失则是精神需求被严重忽略甚至压抑的结果之一。在这种大环境中,青年人的去圣化日益严重也就成为必然现象。

  现在的青年人常常被指责为缺乏信仰,殊不知,信仰的根基正在于神圣感,如果一个青年人对生命、对自然、对祖国、对人民无法产生崇敬、庄严和热爱的心,他又怎么产生相应的爱生命、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的信仰?又怎么可能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履行他对生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责任?

  神圣感的存在对个人而言还有重要的心理保健作用。日常生活中,有神圣感的人能更多地发现并且体验到幸福。在遇到问题时,他们通常不会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解决。他们也更能够持续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永恒,可持续发展观使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能够兼顾集体与个人,现在与未来。

  准备阶段

  这次的“训练”,我用一系列片子做催化剂,并且在片子的选择上做了精心的安排。因为当时我对自己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神圣感心存疑虑,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去圣化倾向太普遍,一方面也因为现在有关贪官污吏的报道太多,不要说学生,就是成年人也都常常感觉困惑与动摇。

  但是作为心理学教师,我深知神圣感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反复思考后,我在课程上做了特别的设计:先安排了一些涉及全球化视野的电影,如伊朗的《小鞋子》(有关贫困、道德坚守),英国的《非洲灵猿》,美国的《花豹家族》(有关人与自然),后来又安排了美国的《死亡诗社》、《大卫魔术》(有关梦想与人生目标)以及《窈窕淑女》(有关上进心)等片子,以激发学生的社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生目标的思考。

  我还安排了一部揭示人性中“恶”的一面的片子———《优等生》。说的是一个渴望求知的优等生如何放任自己对恶的好奇而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这部片子强烈的警世作用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需百年生”的古训,也充分意识到底线伦理以及自律的极端重要性。

  就这样,在一系列的铺垫下,在我们开课的第12周(共16周),我请学生看了中国电影———《可可西里》。

  我想看看在经过两个多月的熏陶之后,在去圣化问题上已经开始出现动摇的学生是否会有更大、更多的转变,所以,这一次,我没有过多地干预,没有像以往那样用很多问题去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而是静静地在一边观察,同时忠实地记录学生看片后的即席发言、小演讲以及他们的作业。

  这部片子把学生过去两个多月已经被陆续调动出来的一些有关人文关怀的情绪、情感(如关心、关注、感动、敬佩等情绪)推到了极点,把学生一直压抑着的对神圣与崇高的向往及崇敬充分调动了出来。以下,便是我与学生共同仰望星空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

  感受一:感动

  当《可可西里》片尾那个苍凉的吟颂声渐渐归于沉寂,当所有的字幕相继隐去,我的课堂上有一个短暂的静默,这时,公管系李星同学首先轻轻地鼓起了掌,接着,又有一位,然后又一位。掌声不多并且很轻,但是,非常顽强,持续了一会儿。有同学在作业中发出疑问:“他们为什么要鼓掌?他们为谁鼓掌?”

  然后,财政系毛英懿同学首先站起来发言:“这部影片给了我一种震撼。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片尾有一行很小的字,在片尾曲中很快地闪过。写的是有4名巡山队员因为卖皮子被逮捕,这让我觉得很遗憾。”(毛英懿同学的这段话后来引发了大家关于法律底线的深刻思考。)

  接着是法学系程茜同学发言:“这个片子中的很多东西都纠缠在一起,善与恶,人与人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从出生到死亡,做着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金钱,有的人选择纯净。我们也要去关注、去关怀环境、自然和贫困问题……

  “我最悲哀、最不解的是(此时,程茜同学的声音哽咽起来,她当时站在大阶梯教室的倒数第5排发言,很多同学回望哽咽着的程茜时,神色凝重),当日泰队长被打死时,那个盗猎分子的首领大声喊着:‘谁开的枪?谁开的枪?’我当时以为他是良心发现,没有想到他紧接着说的居然是:‘你差点打着了我!’然后,他就自己又打了几枪。”说到这儿,程茜同学再也说不下去了……

  “看完《可可西里》,心里有种莫名的震撼,不仅我的眼角是湿的,周围的同学也都红着眼睛,大家久久地沉浸在这种很肃然的气氛中。然后大家为了同一件事情,一个很崇高的目标热烈地讨论。我都可以感受到那一颗颗年轻跳动的心,热血沸腾。”(2003级劳经学院,杨驰)

  感动,按词典的解释,是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能够感动,尤其是能够被与生命、自然有关的事件所打动的人,能够感同身受为藏羚羊的不幸和英雄的牺牲而悲伤落泪的人,是有生命的人,能被感动是生命仍然活跃的证明之一。

  一个生命,只要还能够被感动,就一定还存在希望,所以:掌声为谁而响起?掌声为英雄而响起,掌声为这部好片子而响起,掌声为我们仍然能够被感动而响起。

  “在这些队友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的追求,来自对天地万物无私的爱。他们无疑是伟大的,他们的伟大,超越了人性中本有的自私,让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莫名地热泪盈眶,高峰体验接踵而来。”(2003级劳经学院,李田)

  “在《可可西里》中,一直有着一个坚定的目标,甚而近乎信仰,在支撑着巡山队员们。那就是他们要保护‘我的羊子’!他们如此深爱着自然,深爱着藏羚羊。因为充满爱,所以他们肩负起责任,就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2003级经济法,任秀竹)

  感受二:震撼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位独自驻守的队员。当大家离开时,他一个人站在高坡上,向着渐渐远去的车子不断地挥手。一个人住了三年!多么不可思议。我震惊了。向孤独之神挑战,就是向人性挑战。“一个人对孤独的恐惧不亚于对死亡的恐惧。记得社会心理学中曾有一个实验,以诱人的价格招募自愿被隔绝在一个小屋中的志愿者,虽然薪酬十分诱人,可还是没有人能够坚持三天以上。因为强大的寂寞感把人引向疯狂,带向毁灭,人们宁愿放弃那么高的物质回报以换取与人的交流。才三天就让被实验者感觉疯狂,而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在没有一分钱报酬的情况下,却一个人住了三年!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与孤独抗争?让他有如此超越人性的力量?那就是保护藏羚羊的信念。”(2003级劳经学院,李田)

  震撼是感动的最高级,感到被震动、摇撼的地步,就是震撼。

  这个世界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引起震撼的,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被震撼的。我的学生被震撼,不仅仅是因为影片本身的影响力,也因为学生自身具有能够被震撼的素质。

  震撼因何而起?

  震撼因影片的冲击力而起,

  震撼还因同学的深刻思考而起,

  震撼因发言同学那哽咽的声音而起。

  我们在震撼中接受了洗礼,一次关于伟大、崇高、生死、存亡,关于神圣、庄严这些大命题的洗礼。

  感受三:崇敬

  崇敬是人类自我激励、志存高远的原动力,能够崇敬的人是心存大义和志存高远的人。

  在先前的准备阶段,在看了一些有关理想、信念的片子后,我曾提醒学生说:“你可以选择不去做英雄,但是,你不可以不尊重英雄;你可以选择没有伟大的志向,但是你要懂得尊重有伟大志向的人;你可以选择没有信仰,但你对有信仰的人要懂得心存敬意和恭敬。”这样提醒学生,是要学生对与神圣感有关的人格特质怀有恭敬之情,是要帮学生在自己的心里为神圣感留一个空间。“有理想并用全部努力甚至生命付诸实践的人,无论成功与否都可以称之为英雄!我心中突然升腾出一种感觉,所谓英雄是在你看来难以做到的事情上有所作为;在你看来遥不可及的理想上有所突破;在你看来平凡的事情上做得不平凡,并由此给人以感动的人。英雄从不刻意做英雄。当你的理想不再只是着眼于自己;当你的心灵已经和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所应共同尊重的信念或正在呼唤的声音相靠近时,即使你还没有开始做,已升华的灵魂必将指引你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走向一片净土,一个光明的地方。”(2003级经济系,朱姝)“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念,这样说的人,他们错了,中国人不仅有信念,而且还有为这个信念死而后已的胸襟。”(2003级公管系,夏涛)

  “《可可西里》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解读。同是生命,有人追求物质,违反法律和道义,丧心病狂地杀害野生动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人;有人却执著地、义无反顾地追求着自己的信仰。他们放弃了平静的生活而投身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中,不惜离开家庭、亲人,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超然的壮举令我折服。他们是真正的勇者,是真正的英雄。”(2001级公管系,刘亚彬)

  感受四:责任

  有神圣感的人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人,培养青年人具备责任感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从唤起其神圣感入手。这样,他会自觉约束自己,不去做会亵渎庄严的事。他还会产生捍卫生命、发扬光大生命的冲动。更多的时候,他还会将这种冲动付诸实施。

  “《可可西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藏羚羊命运和对环保问题的思考,更多的是让我们想到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人类自身的反省。”(2003级劳经学院,杨驰)

  “这部电影唤起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总忽略的一种忧患意识。”(2003级经济法,任秀竹)

  “这几部片子还给我一个提醒:用充满温暖和关爱的眼睛去关注更大的世界、更深刻的话题,比如战争、贫困、环保。还有更敬畏自然,更致力于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哪怕是微薄之力。大学生应该永远是一个社会最鲜活的群体。我们作为有幸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至少可以形成一股影响力,从而使更多的人拥有这种关怀的视角。”(2003级城经系,徐颖)

  “《可可西里》引发了我心中强大的社会责任感。那股强大的力量我自己都觉得震惊。我相信每个看这部片子的人都会被感动,并激发出心中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为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要有一颗明辨是非黑白的心,为社会作出贡献。”(2003级经济系,蒋胜蓝)

  感受五:困惑、矛盾与茫然

  《可可西里》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感动、震撼和崇敬,还有困惑、矛盾与茫然。

  “对于那些盗猎者,我竟有些矛盾了。当被捕的剥羊皮的老人说出剥一张羊皮5块钱时,我开始茫然。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一个为了生活不得不走上违法道路的穷人,我们在指责他的同时,是否想过,他也是可怜之人,他也有万般的无奈和辛酸?

  “追随羊皮的流向,在遥远的欧洲,有这样一群过着奢侈生活、披着‘沙图什’纱巾的富人。我们赞美她们的仪态翩翩,追逐她们的流行时尚,羡慕她们的衣着华贵,仰视她们的社会地位。然而她们背后,却还有另外一群人,伟大地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为了那美丽而稀有的动物奉献了一切而无人问津。

  “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那些所谓的文明呢?是的,那些披着纱巾的人的双手从不曾染血,她们的言语文雅到极致。然而,有多少人为了她们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藏羚羊因为她们而惨死于猎枪之下。是什么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又是什么纵容了悲剧的发生?作为我们,又应该以何种态度去对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群体?以何种态度去对待文明背后的野蛮?在我们物质化社会的潜意识里,究竟哪种人更值得尊敬,更值得重视?弱势群体靠鲜血才能换来重视,这一局面到今天还尚未改变。中国有一个可可西里,却也有无数个可可西里!”(2003级公管系,张倩乐)

  “《可可西里》中展现出的贫穷与道德的挣扎撕裂着我的心。它迫使我思考一个问题,贫穷真是会使人疯狂吗?有时道德的沦丧真的是与贫穷直接挂钩的吗?”(2003级市销系,毕捷)

  “人类的存在是否是自然的一个灾难,这是我一直以来不解的难题。瘟疫、战争、环境恶化这些人类作茧自缚的恶果,是否会毁掉世界,毁掉人类?但我也相信老师在课堂上引用的珍妮·古道尔的话:一定要相信大自然的修复能力和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类能够解决灭顶的难题。”(2003级公管系,夏涛)

  思考一:关于法律和正义

  《可可西里》在我的学生中所引发的最重要的思考之一就是对法律底线的深入认识。起初很多人认为,马占林等人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们的处境很艰难,是贫困使他们犯罪。以下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同学在此问题上的倾向:

  “由于物欲的驱使,市场居然能够将商业触角伸向可可西里无人区。而一些当地贫穷的人们为了生存,开始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滥用,对藏羚羊的过度猎杀,而滥用与猎杀必然带来更深层的贫穷。这是一个可怕的循环!事实上我认为在这一链条上没有真正的谁是谁非。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一种本能,虽然物欲有时会膨胀到触犯法律,但它的初衷不是罪恶的。在自然资源匮乏和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一个人为了生存去猎杀藏羚羊,以求得基本的生活所需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2001级公管系,吕晓东)

  但是,财政系司彦斌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强调,贫困不应该成为犯罪的理由,如果每个人都以贫困或者其他值得同情的理由犯罪,这个社会将很难走向法治。

  “我认为,诸如贫困等客观因素并不能成为作恶的必然条件。同样贫困的日泰,却自发地组织起巡山队员保护藏羚羊,为什么同一条件却产生不同的结果……普通盗猎者的恶,从表面上看因为其环境的影响,但其实质,还是内心中的恶意!”(2003级财政系,司彦斌)

  我想,如果我的学生,都能因为这样的提醒而具有牢固的法制意识,同时又具有如此深刻的人文关怀,那么他们日后的生活中,一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思考二:关于人性

  《可可西里》这部片子另一个重大的教育意义是,它让学生知道人是复杂的,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非黑即白的,善与恶往往交织在一起,而人也都是善恶并存的。很多时候,一个人做错事,往往都只是一念之差。所以,在和别人相处时,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要对别人的处境有深刻的了解,而不是用简单的是非标准去衡量。

  但是,自己做人,则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从道德层面上说,就是“不以任何理由去伤害他人,不以正确的理由做错事”;而从法律层面上看,则是不以任何理由去做违法的事。这样,在关键时刻,我们就能够及时约束自己,使自己能够有效抵制恶念的诱惑,从而避免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可可西里》是一部讲环保的电影,但是环保并不是它所要讲述的主题。在环保的主题后,电影要说的,是人性。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人和恶人,多的是处在善恶边缘的人。人有其复杂性,在抗争着外界的同时也在抗争着内心的矛盾。这部片子再一次让我坚信,只要有对美好的坚持,人生就是崇高的、有意义的。”(2003级公管系,刘荣)“我感到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要保持黑白、善恶之间的绝对分离是多么的困难,这个世界好多的善恶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要想得到光明,就必须忍耐黑暗,甚至必须经过黑暗的道路。有时候人真是非常无奈的。”(2003级经济系,郭佳)“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抱怨了很长时间他所知道的社会中的种种的恶,最后,他长叹一声,说:‘不是我不想做好人,实在是好人难做。’我忽然发现我们似乎已经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年龄。我们站在善的岸旁遥望对岸墨黑的恶,显得那么的苍茫、无助,即将面对的种种未知与恐惧笼罩着我们的内心……在看过《优等生》和《可可西里》之后,我这种想法变得更深刻了。也许我们真的是走在一条独木桥上,稍不留神,便会落在恶的深渊中。年轻人易冲动、逆反,如果我们不能够把握住自己,也许真的就会铸成大错。”(2003级财政系,司彦斌)“马占林他们只是一群为了生存而生存的群体。单单每张皮子5元钱就可以让他们忘掉一切:法律、环保,甚至人性。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人性的懦弱与悲哀……但是马占林后来所做的一些事又使我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希望之火……我想从人性自身发现些闪光点来证明我们还是有希望去面对人类自身甚至整个地球的问题的。”(2003级会计系,于阳)

  思考三:关于自然以及环保

  这些年我一直非常关注环保问题。我认为大学课堂如果能够让学生具备环保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而且也将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所以,我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前期放映的《非洲灵猿》、《花豹家族》使我的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而《可可西里》则让我的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迫切性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以后决不会再买带有动物皮毛的衣服和围巾,那样就等于助长了盗猎者的行为,也意味着有那么多的动物死于我们手中,甚至还可能牵涉到像日泰队长那样善良而伟大的人的死亡……过去我们太多关注我们自身的得失悲喜,殊不知还有个那么大的世界与我们休戚与共。”(2003级劳经学院,杨驰)“从小就听老师教育:‘落后就要挨打’。是的,科技不发展,国力不增强,只把环境治理得很好,生态保护得很好是逃不过被强国欺凌的下场的。但是,等到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有了足够的资金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时,已被破坏的环境、已灭绝的物种还有补救的机会吗?这种矛盾能调和吗?我的内心也处于一种矛盾中,久久不能平静。”(2003级劳经系,吴旻)

  思考四:关于去圣化和信念

  我要学生用《非洲灵猿》、《午夜奇迹》和《可可西里》这样的片子做自我测查,如果这样的片子不能打动自己,就有必要反省自己的去圣化倾向是不是过分了。“我原来的‘去圣化’倾向比较严重,对那些传统理论所宣传的如正义、互助都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这都是虚伪的,是在利用我们。可是,《可可西里》击中了我过去那些用于自我保护的盾牌。‘去圣化’要有限度,否则就变成了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了。”(2003级法学系,任磊)“一个人必须要有信念,没有信念的人就坚守不了自我,就会逐渐迷失自己,就会不择手段,就会堕落。现在某些干部,他们最初也都意气风发,要为人民干实事,但这种想法没能升华为信念,所以当诱惑出现时,他们就动摇了。如果人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一个充满信念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2003级劳经学院,李田)“我在想,现在社会上的许多成年人,我相信他们在年轻时,也都是有热情、有想法,并且雄心勃勃的。但是随着慢慢长大,由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他们都渐渐地失去了热情,变得麻木了,他们没能坚守住当初那个自己,而成为社会浪潮中的一个同化物。我曾经担心自己将来是否也会像那些成年人那样,担心自己是否能够经受住外界种种影响而坚守住自己。但现在,看过《午夜奇迹》和《可可西里》之后,我知道了,我要相信自己的执著、善良与热爱,并且牢记:如果我永远坚守住了现在,那我必然也坚守住了未来。”(2003公管系,王癑)

  结束语

  我在《电影文本成长心理学》课上以一系列片子对学生进行引导,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唤起其神圣感。

  学生在《可可西里》观后感中所集中体现出的对人性中的美丽与崇高的景仰,对生命、自然与造化的崇敬,使我再次发现,人,尤其是青年人,是需要神圣感的,因为那会使他们的生命焕发出意义。我还发现,青年人具有无限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潜能,只要教师能够找对方法和契机,学生的这种潜能就会以令人惊异的方式爆发出来。

  我们能够仰望星空,我们正在学习仰望星空,我们的心底从来就没有真正忘记过星空!

  编读往来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栏目开办以来,受到广泛好评。为方便读者学习查阅,特将发表过的篇目及日期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慎独:从自律走向自由

  ———人格心理学课核心特质讨论(1)2003年5月29日7版青春热线

  接纳自我一小步人生自信一大步

  ———人格心理学课核心特质讨论(2)2003年12月25日7版青春热线

  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个人成长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3)2004年5月20日7版青春热线

  假如死亡明天来临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4)2004年10月26日B4版青春热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