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执谊:从国相到蛰居天涯的编外州吏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08:01 海南日报 |
在今海口市琼山区十字路镇雅咏村西有一座唐代古墓,墓主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的尚书左丞、同平章事韦执谊。韦执谊的这个职务就是宰相,只是当朝的宰相不止他一人。 韦执谊,字宗仁,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长安韦氏是个“宰相世家”,据说曾出过十四位宰相。不过韦执谊的父亲只当过“巴州刺史”,不算显达,韦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宰相,靠的是他本人的聪明才智。《新唐书》称他“幼有才,及进士第,对策异等,授右拾遗。年逾冠,入翰林为学士,便敏侧媚,得幸于德宗。”这段话褒中寓贬,既言韦执谊自小聪明过人,在唐代盛极一时的科举选士中名列甲等,早入仕途,也暗讽他善于取巧媚上、讨好逢迎而受到德宗皇帝的宠信。其时,德宗的太子李诵身边也有两个得宠的翰林待诏,一个是善书的王伾,一个是善棋的王叔文,因德宗的介绍,韦与二人结为好友。德宗病逝后,太子李诵于永贞元年即位,是为顺宗。于是王伾、王叔文大受重用,王叔文又于是年二月荐举韦执谊为宰相。王伾出入宫禁,与宦者李忠言及顺宗的宠妃牛昭容一起,围在有病的顺宗周围,而王叔文则出谋划策,通过王伾向李忠言进献,李忠言再通过牛昭容转达顺宗。有了这途径,王叔文积极进言,请求废除德宗末年遗下的弊政,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均得到施行,天下百姓拥戴,视为新政。在这改革弊政的过程中,很明显,作为施政的首辅,韦执谊是出了大力,作出贡献的。 然而,中唐以后,由于封建专制政体本身的腐朽,朝臣中派系林立,内有宦官专政,外有藩镇割据,互相倾轧,争夺权利,要想在这种形势下不触动封建专制本身而有所作为,革故鼎新,谈何容易!顺宗因病退位,宪宗即位后,情况立即来了个大反覆。与“二王”关系密切,欲行新政的朝臣个个被贬被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不但被贬被逐,在典籍上留给“二王”的更是一片骂声。如《资治通鉴》说王伾相貌丑陋,满口方言,“专以纳贿为事,作大柜,贮金帛,夫妇寝其上”;说王叔文拉拢派系,结为朋党,“素与往还者相次拔擢”,“于是,叔文及其党十余家之门,昼夜车马如市”。所幸的是,韦执谊还不至于被骂得如此下作,只是说“二王”出身低微,名声不佳,韦执谊虽通过王叔文当上宰相,但又怕被人说成是王的同党,因此两人之间依违反复,多有异同,最后竟致反目成仇。因为这个原因,加上他的岳父杜黄裳当时也是宰相,所以他才是最后一个被贬逐出京的人。 离开长安,迢迢万里,韦执谊以“崖州司户”的身份来到他平生最害怕畏惧的崖州。他在京城任宰相不到一年时间,而流放天涯却长达七年,直至病死,死时年仅48岁。来到崖州,韦执谊始感觉到天涯并非畏途,风物景色之宜人想像不到的好,而且又幸运地碰上了一位并不势利、“谪官犹作贵人看”的地方官李甲。李甲以刺史的职权委派韦执谊协助他管理政务,史称“州事衙推”。受此赏识和爱护,韦执谊果真尽职尽责,以他的才干认真管理起一州事务来。几年时间,他兴修水利,教民垦殖种养,兴教育才、传播中原文化等,都干得十分出色。尤其是他在当时的郑都兴修的岩陂塘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直至今日仍有遗址,仍在发挥作用,值得万民称颂。一个人从权力的顶峰直跌谷底,巨大的权势落差,在封建意识浓厚的中国,不是每个人都承受得起的。韦执谊熬过来了,并且能在天涯安身立命,有德于民,永归此土,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纪念他! 作者:林冠群 (来源:海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