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长在国内接受国际培训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04:54 中国青年报 |
本报上海3月1日电 2月24日,上海。台上,来自西班牙的一名技术官员冉毕尔·阿巴洛正在演示如何组织高峰会议。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29名学员在认真地做笔记。 这29名学员中有21位是市长或州长,他们正在参加为期5天的首届“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城市信息化市长高级培训班”。该培训班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和亚太城市信息化合作办公室主办,是联合国训练研究所首次在中国开班。 5天的培训日程,安排得很紧凑。来自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和一些行业的专家们就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法规政策建设等方面发表了近10场主题演讲。其间,经验交流、案例讨论、实地考察等互动教学方式见缝插针似地交替进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舒自明告诉记者,有时一天连轴转,只有午餐时能休息一下。 典型案例和国际理论相结合 学习虽然紧张,但“获益匪浅”,在2月24日举行的培训班闭幕式上,接过联合国培训证书的学员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词。“来过上海很多次,参加过很多培训班,但类似这样的国际性培训还是第一次。”黑龙江省黑河市副市长李斌感觉“时间短、收益大”,这次培训让他“对当前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可作为将来工作决策的参考”。 江苏省淮安市常务副市长王向明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他认为,以前参加的培训班虽也有收获,但会议一般是理论学习,“实践上升不到理论,理论学习又与实际脱节,效果就打了折扣”。而这回的市长培训班,将上海典型案例与国际上的理论相结合,意义就不同一般,“咱们这次不仅看了很多面上的现象,而且理性思维也大大提高,有助于领导工作往深推进”。 能有机会与兄弟省市交流,也被市长们认为是参加此次培训班的重要收获之一。江西省宜春市副市长胡琳告诉记者,与兄弟省市的同行交流,不仅可以看到差距,还收获了很多经验,“需求决定市场,中西部城市信息化建设怎么做还有待讨论,但几天的培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也看到了不少上海建设的实例,两者结合,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就更强了。” 王向明说:“组织官员到国外学习培训,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都比较高,而这次联合国把培训带到上海,又通过联合国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把全球资讯集中归纳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与国际接轨。”“国际先进技术与地区的融合,包括如何在理念、技术、资金上对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全球化、一体化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只有把本地区的局域网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平台对接上,才有更大的舞台。”这是王向明和学员们的共识。 上海成为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第11个培训中心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城市信息化市长高级培训班”的开班,也意味着上海正式成为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在全球的第11个培训中心。 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开设培训中心?“理由很简单,因为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信息社会项目主管路易斯·拉桑德女士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引擎,政府工作相当具有活力,此外,上海面向太平洋和全亚洲的地域优势也是联合国方面的考虑之一。 当时,上海市政府有意与联合国方面开展培训合作,双方讨论了政府感兴趣的话题以及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可以提供的服务,并确定了培训对象,最终达成协议,在上海组建一个亚太国际培训中心,以上海为立足点,把信息化工作推广到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是1965年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成立的机构,是一个推动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学术平台,目前已举办过各种培训150次,超过8000名受训对象拿到了相关证书。 路易斯介绍说,包括上海在内,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已在全球设立了11个培训中心,这些培训中心均与所在地政府保持着十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个中心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比如科隆坡中心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巴塞罗那中心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共安全,设在非洲的研究中心旨在提高当地卫生环境和供水条件。 “上海研究中心特别关心城市信息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这个中心不仅面向全中国,其功能还将辐射整个亚洲地区。”路易斯称,联合国在中国建立培训研究中心,意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同时组建一支成熟的培训队伍。“上海中心的作用举足轻重,除了培训各地政府官员,还将在亚洲范围内把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训练研究所执行主任马塞尔·博伊萨德在开班仪式上曾表示,此次培训活动将作为明年召开的联合国信息会议世界峰会的系列活动之一,今后,研究所还将在上海定期举办政府官员培训班,引进联合国训练所的知识管理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模式。 作者:记者 林蔚 龚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