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孔子”杨震系列之一 “四世三公” 宰相门第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06:1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在风陵渡转而东流的黄河,奔泻于小秦岭与中条山之间的峡谷中,将豫、陕两省切割。2005年1月21日上午9时,天气阴冷。几个小时后,阴霾的天空中开始飘起雪花。我出豫入陕,伫立在陕西潼关县的黄河岸边,那近乎凝滞不动的大团大团的冰凌,呈块状堆积在一起,中间没有结冰的地方,则涌动着土黄色的暗流。这就是那条父性的、沉重的、充满力量的奔腾黄河。像从历史深处吹来的凛冽寒风劈面而来,纠结翻卷着我的头发、我的衣衫,让我发抖,使我心寒,我最终被河风鞭出了眼泪。 我出陕入豫,仅用5分钟就由陕西最东部的潼关县进入河南最西部的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一段黄河冲积出的绵长沙岸上,一座祠堂敛缩简朴、默然无语,这就是著名的杨震“校书堂”,又名“三鳝书堂”。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同时也是当时有名的清官。而“三鳝书堂”,就是人称“关西夫子”的杨震校书、讲学20余年的地方。 杨震,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相传杨氏始祖晋伯侨预知“六经”将有噩运,将书藏于弘农郡湖县董社原(今豫灵镇杨家村),杨震前去搜求,得到藏书,藏书用“蝌蚪文字”书写,一般人很难辨认,因此杨震定居当地,建堂校书,直至50岁出仕。出仕前杨震课徒3000,“关西夫子”之名广为流传。 在东汉中后期近80年中,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为宰相,人称“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因此成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名门望族。在众多的杨氏脉系中,显赫一时。杨震也因此被尊为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杨家村则成为弘农杨氏的发迹地和祖籍地。 在隋代立国38年中,弘农杨氏中竟出了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3位皇帝、28位王爷、6位公侯。到了唐代,其后裔中杨恭仁等11人出仕宰相。北宋时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更是武功盖世、满门忠烈,为人所敬仰。 除此之外,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南宋诗人杨万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等等名人,更使弘农杨氏扬名于中华民族之林。寻访“校书堂” “校书堂”建于杨家村东,东临青龙涧河,西依皇天塬,始建于汉代,后世多次复修。现在的祠堂是1994年杨家村在接受海外杨氏捐款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祠堂一座,塑像一尊,石碑一通,整个建筑朴实无华。祠堂为仿汉代建筑,房顶上覆盖着仿汉筒瓦。 两千年的时光像是一种标志,它标志着一个人生前的作为和死后获得怀念的程度。杨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仍能被两千年后的我们记忆,而且形象依然清俊、伟岸。 1月21日上午,我满怀敬意踏入杨公祠,杨震的塑像被青松翠柏环绕,一派儒雅、慈祥、平和之气。我不知道塑像所本,但总觉得杨震一代大儒的风范、一代直臣的风骨,塑像并未能完全体现。 出杨公祠,看到门前的楹联:“依皇原望北斗正气达天,跨青龙校史书光彩照人。”联中皇原指的是皇天塬,塬是一层层堆叠而起的山,天然的丘陵形制,山上有点点残雪。 那时候正是天将雪未雪,天上还有太阳,呈现淡淡的红色,毛茸茸的,其写意的味道多过写实。 我沿着羊肠小径,一层层行到塬的最高处,山上到处是枯黄的蒿草,乱蓬蓬的,我在及腰长草间穿行,沧桑与兴废之感油然而生。从塬上向下俯看,则是沃野平畴,杨公祠静默无语,使我生出一种“枯藤老树昏鸦”的感觉。 校书堂后是洗笔池,从皇天塬上流下的泉水在此汇成一方池塘。现在池塘的水面冻得结结实实,连草丛间那些细小的溪流,也都冻住了,因此看不到曾给杨震带来吉兆的“衔鳝鹳雀”。 校书堂又名“三鳝书堂”,起因是杨震在此讲书时,鹳雀衔三条鳝鱼落于讲堂之前,众人都以为是吉兆。有记载说:“鳝鱼黄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数三者,象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因为杨震被尊为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杨震所在的杨家村也自然成为弘农杨氏的发迹地和祖籍地。 家国千秋事,寻根归祖宗。近年来,海内外弘农杨氏后裔来此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 1994年金秋,来自加拿大、泰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杨氏后裔41人来此寻根祭祖,会上杨氏后裔提出重修“三鳝书堂”的建议,并为工程捐款5000美元。我们现在所见的校书堂即是此时复修。 1999年5月3日,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的30多位杨氏后裔,组成弘农杨氏寻根拜祖团,在杨家村拜谒杨公祠,并举行祭祖仪式,他们还向杨家村学校捐款两万元人民币。据说,当天曾有鹳鸟衔鳝鱼的奇观重现。 当天上午,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群白鹳从杨氏宗祠上空飞过,送来一条鳝鱼,正掉在祭祖现场。祭祖团成员顶礼膜拜,口称显灵。据称这条鳝鱼被杨家村中学副校长杨成民放池饲养。 2002年5月下旬,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杨氏后裔80多人,组成中原寻根谒祖团,5月22日抵达豫灵镇杨家村。他们在此举办“纪念伯侨公封杨受姓2680周年大典”,并进行了公祭仪式。“四世三公” 杨震子孙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家学”,他们也像杨震那样刚直峻烈、守正不阿。杨秉为杨震第三子,“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40岁入仕,官至太尉。杨秉“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以廉洁著称。他以“三不惑”著称,即不惑于酒、不惑于女色、不惑于钱财。 杨秉一生曾三次被贬,四次复出,其三次被贬皆因忠正刚直。有一次他被贬回乡里,生活极其贫困,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任城孝廉景虑曾送给他100多万钱以为“接济”,杨秉坚拒不纳。 公元162年,他再度复出为太尉,曾一次惩治50多名贪官,天下肃然,又改革吏制,裁减冗员,使吏治为之一清。杨秉逢“朝廷有得失”,都尽力向皇帝谏言,很多建议都被皇帝采纳。 杨秉之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样具有杨震慷慨激昂、无私无畏的气概。《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载有杨赐的奏章。在文中他弹劾贪官,锋芒毕露。杨赐从政前,“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从政后“切谏忤旨”,人生轨迹和人格追求都酷肖其祖。 光和元年冬天,汉灵帝想在洛阳城南建造灵琨苑,杨赐知道后直言谏诤,晓以利害,显示了杨氏忠烈遗风。 杨赐之子杨彪,亦官至太尉。公元179年,杨彪时任京兆尹,毅然决然地处死了宦官黄门令王甫。公元189年,相国董卓想迁都关中,百官无敢反对者,司徒杨彪挺身而出,唇枪舌剑,董卓脸色大变,随后杨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 杨奇是杨震长门曾孙,“少有大志,不以家势为名,与英才俊杰为友,不和豪强富贵者来往”,又精通经学,“才情聪明敏锐,门徒常有二百人”,汉灵帝时为侍中。他不献媚求荣,敢于直言,汉灵帝曾说他:“你脖项硬直,不低头屈项,真正是杨震的子孙,死了后一定也会把大鸟招到你的墓前。” 杨家村北,崤函故道北侧,有一座1956年竖碑的坟茔,为杨修墓,是灵宝县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修为杨彪之子,是汉末著名谋士和文学家。他的事迹在《三国演义》中有着详尽的描述。 杨修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主簿,主簿是高级行政长官的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建曹操相府时,曹操曾到工地视察,并在门上大书一“活”字,众人不解其意,杨修见后命人把门拆除,说丞相是嫌门太阔了。 杨修是曹操次子曹植的智囊,有一次杨修对曹植说:“你进宫门如遇阻拦,借王命杀之。”曹植依言行事。这件事开始受到曹操称赞,认为曹植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后来当曹操知道此事经杨修指点,便对杨修极为不满。 为促进儿子学习,曹操常叫曹植面试应答,杨修为曹植事先准备了好几份应答题。曹操对曹植的流利对答十分生疑,得知内情后,益发对杨修不满。 杨修随曹操大军出征,在平定汉中以后,曹操想乘胜讨伐刘备,夺取四川,但刘备防范甚严,使曹操进退两难。厨师端来鸡汤,曹操边喝边传口令为“鸡肋”,杨修马上收拾行李。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要打道回府了。曹操早已对杨修怀恨在心,斥杨修流言乱军,将其推出斩首。不过,当天晚间,曹操撤兵,后杨修尸骨归葬杨家村故里。杨姓根在“弘农” 海内外客家第六大姓为杨姓,六千万杨姓根在弘农。小小校书堂后素朴浑厚的皇天塬,是维系六千万杨姓精神命脉的心根。 杨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后裔。周宣王少子尚父受封于杨,宠赐杨侯,子孙遂以所封的国名为姓,世居于山西洪洞县。在春秋时期徙居华阴,在弘农郡的秦岭山脉中分散隐居,休养生息。 在汉代,华阴隶属于弘农郡,从此杨姓便与弘农二字结下不解之缘。而后杨家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杨族中兴时,其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 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时期,是杨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杨姓人氏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大举南迁。有宋一代,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播迁中心。 如今,杨姓人在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都有相当数量的分布。据统计,到目前海内外弘农杨姓已逾六千万之众,在客家大姓中名列第六。在弘农古郡,他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六千万的杨氏后裔谁敢忘却这个老家呢?谁又敢忘记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杨震? 如今,在灵宝市分布着大量的杨氏遗迹,像东汉三鳝学堂遗址、三国魏主簿杨修墓、西晋太傅杨骏墓、西晋五侯冢、杨氏祖茔、明清杨家坟、尹庄镇杨公寨等。在风雨中,在煦日下,它们无言地见证着弘农杨氏的沧桑和辉煌,成为海内外寻根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地方。在这些遗迹之中,校书堂因其主人杨震的惊世才德,成为多重精神内涵的寄托。小小杨家村因是弘农杨氏的发迹地和祖籍地,被六千万杨氏后裔向往。因为客居他乡,身如浮萍,只有寻到了祖根,才觉得有了立命之本。 堂号、宗联、门楣题词是客家民居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客家居住地,你会看到许多民居的正厅大门上方,有“××遗风”、“××世家”之类的题词,周边还有精美的图案装饰,这就是门楣题词。堂号、宗联、门楣题词,它反映了该姓氏皇皇的家世、赫赫的勋业,或祖上崇高的道德文章风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犹县是纯客家县,在它的杨姓民居中,堂号都是弘农堂,门楣题词则不外两种:或清白传家,或四知家风。宗联为: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 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 溯昌邑辞金作宦廉明名臣自昔关西重 忆程门立雪帅事诚敬理学于今海内宗 两联的上联讲的都是杨震事迹。第一联的下联讲的是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第二联的下联讲的是宋代杨时的故事。杨时去见老师程颐,适逢老师小憩,杨时就站在门外一直等着,这时天下着大雪,当老师察觉时,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如此感人,以致有“程门立雪”的美誉。(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