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誓圆嫦娥奔月梦(名人专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06:4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欧阳自远:誓圆嫦娥奔月梦(名人专访)(图)
欧阳自远

  一项举世瞩目的中国绕月探测工程(也称“嫦娥工程”),已由中国政府批准立项并着手启动。按照现有计划,2007年,一颗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嫦娥一号”将开始绕月飞行;2010年,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球上实施软着陆;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球土壤样品采回地球……

  随着“嫦娥工程”顺利展开,一位科学家也为人们广泛关注,他便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

  儿时的梦想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在江西古城吉安。他的降生让从事医务工作的父母欣喜不已。他父亲希望他长大了也从医,然而聪明伶俐的小自远却对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母亲讲过“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后,他常常会望着那满天的繁星,津津有味地冥想其中的奥秘:太阳为什么能长久不息地照射大地?月亮为何如此晶莹?……上中学后,他报名参加了天文小组。

  1952年,他以第一志愿考取了北京地质学院。读完研究生后,他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德封调去当学术秘书,同时着手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虽然这期间他在核物理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还是放不下自己所钟爱的天文学。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欧阳自远的刺激很大。他也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研究地球。于是向侯教授提出要求,改为研究天体,得到了侯教授的鼓励与支持。1976年9月13日,他听说云南、贵州有几条火龙从天而降,便立即组织了13支队伍,到贵州省境内寻找坠落的陨石。虽然这次的搜索爬山涉水,很是辛苦,却对他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资料。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送给我国领导人一件礼物———仅有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这块岩石被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内。那时研究天体岩石的科学家还非常少,于是有关部门就将那块石头送到了欧阳自远这里。“美国去过6次月球,这块岩石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的哪个地方?对于这些,我们当时都一无所知。我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作研究,另外那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希望我们的人民也能亲眼看一看月球的一部分。”欧阳自远接着说:“仅研究这0.5克石头,我们共发表了40篇相关文章,最终我们确认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

  自1994年起,欧阳自远就向有关方面极力建议开展探月工程项目。他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已经过去30多年了,现在,他们又计划在2015年重新载人登月;欧洲空间局宣布2020年实施载人登月;印度也宣布在2007年发射绕月卫星。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加速这方面的研究,早日为中国人争口气。”

  “尽量把每一个细节做好”

  经过了从科学目标的确定到工程立项将近10年的准备之后,欧阳自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他激动地说:“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既感到欣慰,也感到幸运。有的科学家从年轻到白发苍苍都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梦想啊。”

  谈到绕月探测工程的意义,欧阳自远显得有些兴奋:“探月计划可以带动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年,美国阿波罗计划带动了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由此产生的3000多种新技术,可以应用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不仅使美国在科学技术上领先,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美元的投入,大约可以产生出4至5美元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月球、地球和太阳的新的认识,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绕月探测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40多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共做过80多次月球探测,其成功率仅有一半。我们会吸取和总结别国的经验,尽量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探月工程进行下去!”欧阳自远坚定地说。

  为科学甘为“孺子牛”

  欧阳自远向笔者回忆起了他年轻时参与我国核试验研究的那段难忘经历,他说:“那时因为工作忙,我很少能顾及家里。常常是在爆炸现场进行调查,回到北京马上做总结,然后再到野外去验证,工作量大,环境也异常艰苦。当时要求绝对保密,禁止书信来往。记得有好几年的春节,我都是在戈壁滩上度过的,家里人只知道我到外地去工作,但在哪儿,到底是干什么,他们均不知情。后来家里人隐约猜到了,因为我每次探亲都带回新疆的葡萄干。有一次一敲开家门,孩子看到我就连忙叫我爱人:‘妈妈,有位叔叔来了……’”

  1966年,欧阳自远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响应中央“建设三线”的号召,从北京迁到了贵阳,他在贵阳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1991年,中科院任命他兼任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局局长时,他还向组织提出,虽调回北京,但暂不搬家,不迁户口。欧阳自远深深地眷恋着贵州,他说:“我工作和生活最艰难的时期是在贵州,所取得的点滴成就都与贵州相连,对这个第二故乡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

  欧阳自远在学术上可谓功成名就,著作等身。这些年,国内外很多单位都邀请他前去工作,而且待遇都很高,几乎都被他一一回绝了。他说:“我还是踏踏实实地搞点学问,寻求一些新的发现,尽量为国家多做—些事情。”

  现在,70岁高龄的欧阳自远正在不倦地续写着他科学人生的新篇章。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一定会亲眼看到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02日 第二版)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