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德路教育路为何没建骑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10:22 广州日报大洋网
文德路教育路为何没建骑楼(图)
此书为民国时期广州建筑法规。纪粤鸣摄

  本报记者 卜松竹

  骑楼如今已经被视作最具广州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这种融合了地中海风格、罗马风格和岭南味道的杰出建筑样式,是外地游客来广州必看的观光项目。

  25条道路不得建骑楼

  然而不少人在看过广州骑楼之后发出这样的疑问,同处广州老城区,为何上下九、人民路、一德路骑楼成行,而邻近的文德路、教育路却不见骑楼踪影。一份新近发现的民国建筑法规,解开了这个谜。原来骑楼的建设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当时的政府曾采取了多项措施,限制骑楼在广州城中蔓延。

  解开这个谜的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由广州市工务局印行的《广州市建筑法规》,其收藏者颜先生不久前从旧书摊上淘到了这本书。

  《广州市建筑法规》这部书集录了当时广州建筑行业的各种法规,林林总总,仅第一部分《广州市建筑规则》就有十七章,内容涉及“请照手续”、“建筑限制”、“材料”、“禁例”、“御火建筑”、“罚则”、“业权及铺底争执之建筑”等各个方面。

  不过这部书中最引人关注的,却是附录中的一张《广州市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其中明确规定了25条限制骑楼建设的道路,白云路、文德路、法政路、教育路等赫然名列其中。不仅如此,《广州市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中将不准建设骑楼的起始位置也标得清清楚楚,如文德路的限建范围是“文明路以北”至“本路之西”,教育路的限建范围是“惠福东路”至“教育会前”。而且表中还精确地记录了这些道路的路面和人行道宽度、长度,以及有无树木等情况。道路长度精确到英尺。

  在书中的另一条规则中还规定:“凡新辟街道或旧街道,均不准建骑街楼。如原有骑街楼,只准拆落不准改建。”

  骑楼发展让位于城市植树

  华南理工大学有关专家在分析了这些材料后指出,当时的广州市政当局限制骑楼的原因主要有三:绿化需要、商业需要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需要。

  绿化是限制骑楼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25条马路中,由于“宜植树以增美观”和“全段已植树”的竟有23条之多。而临近大型公共设施,便是这些道路“宜植树”的主要原因了。

  例如文德路,是由于“……有中山图书馆及其他公共建筑物”,教育路是由于“因在教育会前”,越秀北路是由于“因属近郊马路且直达越秀公园”,广卫路不宜建骑楼的原因,则是由于“因正对中央公园且多为公共机关”。

  骑楼的建筑特点特别适应开店铺,这让他们在上下九、北京路等传统的商业街中成为宠儿,不过在非商业区里,骑楼的优势却无从发挥。所以“甚少商店”的文德路,“地近市郊而非繁盛之区,铺户甚少”的盘福路,“地近市郊且无商店”的东川路,“非繁盛区”的维新东横路也都顺理成章地拒绝了骑楼。

  此外,有关建筑专家还认为,高居住密度的骑楼在商业区之外也不敌西关大屋、东山洋房等其他风格的广州传统建筑。专家指出,这些建筑从居住的舒适度等方面上来说,比骑楼还是略胜一筹。而且维新东横路、广大路、多宝路等由于“尚未有骑楼”或者“两旁多属住户”,出于建筑风格统一的考虑,放弃了骑楼。

  当时广州理性发展骑楼

  同时,由于骑楼是广州商业化的一个标志,所以广州对于骑楼的建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这部书的“广州市建筑规则”部分便写明“凡准建骑楼之马路,其骑楼高度,第一层最低以四.五公尺为限”,而且骑楼的支柱,也不能影响到旁边道路的人行通道。

  而骑楼的招牌也绝对不允许成为城市的“危险因素”。根据这部《广州市建筑法规》,如果招牌安设在骑楼之下,招牌脚的位置“须在二.五公尺以上”;如果安设在骑楼外,则“不得飘出骑楼六十公分以外”。

  华南理工大学有关专家还指出,从这些法规中却可以看出,当时的广州对于骑楼的发展,表现得比较理性。

  据分析,民国时期的广州人对于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这样也使得“宜商宜住”但空间略显狭小的骑楼当时没有能够“称霸”广州建筑。(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