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徐虹:精研细菌的女博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11:37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2000年,徐虹从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38岁的她就成为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女博导。她曾是国家863课题-生物可降解型谷氨酸功能新材料制备课题的负责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正在从事着极具前景、被称作为“第五经济形态”的生化经济,常人关于性别与事业、年龄与成就之间的种种联想,在她身上统统失了效。按照常规思维,想象中的徐虹应该是一个“只会拼博、不问家庭”的工作狂,但一张照片却让记者产生了好奇——她在深圳世博园的生活照,一脸灿烂的笑容,连鞋都没有穿,女性独有的感性柔情顿时跳到了身边。带着一丝疑惑,记者走近了她。

  花季女孩结缘发酵工程

  有人说,正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很难想象信息技术(IT)对世界经济与人类生活会产生如此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样,到了21世纪,生物技术(BT)必将超过信息技术,换言之,“BT”将会取代“IT”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徐虹从事着一个全世界都看好的“钱”景行业。不过徐虹说,这不是自己的远见,完全是“将错就错”。她说1980年参加高考时,只有16岁,根本不知道发酵工程是什么,当时最热门的行业是重工业和机械,她也和那个时代的普通女学生一样,填报了纺织专业。不过,被无锡轻工业大学录取的徐虹并没有读到自己选择的纺织专业,而是上了发酵工程专业。当时无锡轻工业大学最具有实力的院系是发酵工程专业,徐虹在当年的高考中考了高分,学校便“自作主张”将徐虹分进了发酵工程专业,徐虹笑着说,当时的高考填报志愿没有现在这么严格。因为这样的“无章可循”,她开始和生物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失败比成功多

  徐虹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常人关于性别和事业、年龄与成就关系的联想,在她身上通通失了效。在最近公布的第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风采录上,关于徐虹的介绍,最重要就是她参与的“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生产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由她主持的“生物非降解型聚谷氨酸功能材料的制备。”,这是一个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成果太过艰涩、难懂,想让她描述一下工作的过程,徐虹思考了半天,最后只说了两句:“太复杂了,总之,我的工作就是失败和试验,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品尝失败的时间永远比成功多。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在实验过程中‘生物细菌’是有生命的,过程的控制非常难,从来没有立竿见影的成功,在成功之前,也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成功,关键要挺得住。”

  与千万种细菌“共舞”

  残枝、败叶、秸秆……这些人们生活中看似废弃物的东西,原来大有用场。通过科学方式将其处理之后,就可以变成“绿色油田”。生物经济也被认定为地球未来的发展方式。徐虹说,她采用的方法就是找出适合的菌类,再通过生物的方法将它们培养成菌群。“这些生物菌从哪里获得?”“其实土壤中就有,土壤中分解有机质的各种菌类有成千上万种,有效的那一种就在其中。”生物细菌的微小人所共知,1克土壤中就有成千上万种的菌类,而其中有效的可能只有0.1%,对于一个具体产品,有用的可能只有一种,徐虹的工作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那1微米、比头发丝还细小百倍的细菌,从千万种中,选择最合适的菌种。徐虹说,这需要精密的科学仪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由于实验条件很差,屡遇挫折,十分苦闷,现在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仪器越来越精密,就更加容易研究出东西,研究出成果。

  咖啡厅里诉说“成功经”

  早晨8点,记者约见徐虹时,她在去实验室的路上,8点20分钟,记者再打电话过去,她已经在做实验了,9点钟,记者还是没“逮”到她,直到10点半,她终于给了记者一个机会,不过,头一句话就是“时间不会太长吧”。可见,成功没有太多秘诀,就是汗水。勤奋的确是确保成功的第一要素。对于这点,徐虹并不讳言,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量绝对有保证,一件事情不做完不会想着放弃,把沉毅作为座右铭的她说:现在取得的一点成果,是她在品尝坚持带来的喜悦。成功来得如此“神速”,绝对不会只是简单的勤奋。从小到大,徐虹的运气一直不错,大学误打误撞寻着了一个感兴趣的专业,研究生时更是遇到了“贵人”相助,生物化学界鼎鼎大名的欧阳平凯院士是她的导师,这让她在找寻专业方向时又走了一条捷径。一个人再聪明,也会遇到思维瓶颈,况且徐虹从不承认自己智慧过人。寻找成功的天梯,徐虹还有别的门径。她说,现在有两个解决办法,非常有效,一个是要放下,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一两天后,就会发现黑暗中好像有一扇会自动开启的门;另外,就是找朋友、同事喝喝咖啡、聊聊天,功夫在诗外,比比划划中,自然会跳出许多新鲜的想法。

  一根领带,窃走一项技术

  生物技术研究阶段困难异常,但一旦成功,别人盗窃起来却异常方便。即便一条领带在培养皿中轻轻一碰,就可能带走千辛万苦才获得的生物菌。细菌小,太容易携带了,即便你申请了专利,也永远挡不住技术的悄悄外泄。在这方面,徐虹深有体会,她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将聚谷氨酸的生产成本从每吨13万元下降到了每吨4万元,可自己的技术却被别人窃取了。窃取的手段是什么,徐虹至今也很难说明白,总之,小企业一拥而上,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自己辛苦研制出来的技术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收益。不过,对于技术被广泛“克隆”,徐虹倒也没表现得太多激动,她说,就当是自己的技术为社会降低成本做了点贡献。对于生物技术的未来,徐虹带给了我们美妙的憧憬:塑料将不以石油为原料,而是完全以玉米替代;建筑材料将由洋麻等纤维类作物替代;石油的枯竭也不再可怕,因为用秸秆完全可以替代它……人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即将到来!而这场革命的进程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力!(编辑 丹妮)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