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06: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我国民众在如何对待外来入侵生物的问题上,目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误区。 一是认为“外来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在我国已知的外来有害生物中,超过一半是人为引种的结果。二是生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主要体现为无意引入多种外来入侵物种。三是对危害损失估计不足,对外来物种危害的认识还局限于病虫害和杂草等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对没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却正在排挤、取代当地物种,改变、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或初发期入侵物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四是在引入种苗调运过程中,检疫措施没有跟上。目前的检疫大多是针对已知的动植物检疫,防范新的外来生物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五是理论研究和实践联系不够。一些造成严重生态或经济损失的外来生物种,已经在我国存在和发展了多年,但目前仍然难以获得准确的基础性数据。 (曹坳程 芮昌辉 雷仲仁) 纳米颗粒可能引发疾病 就在人们逐渐认识纳米科学技术的优点的同时,在欧洲和美国,一项长达20多年的与大气颗粒物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他们所生活周围环境空气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尺寸密切相关。死亡率增加是由剂量非常低的相对较小的颗粒物引起的。 现在,人们接触纳米颗粒的途径越来越多。柴油车尾气、电焊产生的气体、工业烟囱排出的浓烟以及垃圾燃烧、大雾、沙尘暴造成的大气中含有天然和工业生产带来的纳米颗粒。但是,即使暴露于相同浓度的纳米颗粒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引起相同的生物效应,而是存在易感人群。颗粒物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吸入细小颗粒最容易导致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与肺部疾病。因此,推测在易感人群中,老人和孩子可能属于主要对象。 (赵宇亮 白春礼) 禽流感暴发风险在哪里 去年在我国及东南亚部分国家暴发的大规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大量家禽死亡和被捕杀,并向接触人群传播,造成人员死亡。 人类抗击禽流感已有百年历史,对禽流感的自然宿主及疫源性问题依然知之甚少。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禽流感与候鸟的迁徙有关,但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禽流感和候鸟的迁徙无关。禽流感传播的一般途径为“野禽—家禽—人”。从禽流感的季节暴发规律和野生鸟类的迁徙规律来看,禽流感病毒也可能随水禽的迁徙而扩散,我国东部沿海为国际鸟类迁徙的主要路径,有更大的禽流感暴发风险。禽流感病毒在野禽的粪便和活动的水域中可长时间存活,因此,在家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应严格注意“野鸟—家禽”的隔离防护措施,切断一切可能的病毒传播环节。 (雷富民)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03日 第十四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