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宝康
“爱情”能不能入“课”?教育该不该涉足爱情领域?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前不久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领到了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第二单元就是“爱情如歌”。最近“中学生爱情教育读本”《当情窦初开的时候》,又在校园悄悄传开。可是,这样的教材,却备受怀疑与争议,一些老师感到,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谈情说爱”,难以启齿;一些家长担心“讴歌爱情”会诱发学生早恋,有负面作用。
“爱情”入“课”遭遇争议,反映了我们一些人教育观念的陈旧。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而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话题之外的。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教育读本能够正视这个问题是个进步。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具有符号意义的“爱情字眼”,更要从理性出发,用高尚爱情的营养滋补学生,让学生正常发育并自然走向成熟。爱情教育对教师而言,是教育的“冒险”和教育观念的一次挑战。教师要争取教学的主导权,就得参与学生生活,获得学生的接纳与认同。同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学活动一样,教师要找准自己在爱情教育中的位置,丢掉以“过来人”自居的架势,平等地介入学生的情感生活,同时,整合多方资源,提供给学生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个别老师担心课堂教学难以组织,采取谨慎态度可以理解,但不能让陈旧的观念束缚头脑。“爱情”入“课”遭遇争议,也反映了家长思想的落伍。家长对爱情问题过于敏感和粗暴,加剧了学生性格中本已日趋激烈的反叛倾向,促使他们以蔑视的态度对待来自成人世界的情感影响与交流。有中学生这样说:“青春的爱只是我手中的一只纸蝶,遇见风会吹走,遇见雨会沉沦,遇见火会燃烧。”“不要怪别的,最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感情没有得到尊重!”作为家长,具有协助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需求。男女交往不一定影响成绩,适度交往反而有益身心,不要总以为,一说爱情,孩子就会早恋,就会影响学习,就会前途无“亮”。对学生而言,被丘比特神箭射中,是一种幸福,但毕竟是箭,不小心会被射伤。
没有人生来就懂爱情。正因为不懂得爱,不懂得真正的爱,所以才更需要开展爱情教育。不是鼓励学生进入爱情季节,更不是鼓励他们“将爱情进行到底”,而是通过给他们讲述经典爱情故事,让他们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教育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爱情与学业、情人与同学之间寻找平衡点,让他们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明白爱情需要艺术的心灵去雕琢和呵护的道理……
事实上,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爱情”早已入“课”,“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就是从语文课本中读到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痛苦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幸福我们也是从语文课中体味到的。在“中学生爱情教育读本”《当情窦初开的时候》一书中,人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描写过爱情,从巴金的《家》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从司汤达的《红与黑》到曹雪芹《红楼梦》,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处处留下爱情的踪影。如果青少年不从优秀读物中得到正面的教育和滋养,就会从非正常渠道获取知识,而那种书中没有情感只有性,没有尊重只有玩弄,这样的阅读会造成人的生物化恶性膨胀、社会性逐渐萎缩,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爱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必要,放任自流不可以,严防死守不现实。与其让学生自己摸索,不如及早加以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对爱保持天然的美丽和纯洁,通过鉴赏引发学生对爱的美好体验和反思,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真正为学子的明天担起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