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文化当有用“武”之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15:38 人民网

  李亚广

  当全国各地正在热论“教育是否公平”的话题的时候,新课程改革之风再掀波澜。据报载,新学期伊始,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语文读本》中,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并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3月1日《重庆晚报》)。

  关于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之所以一直以来备受读者和演艺圈青睐,绝不是笔者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教材敢于把充满“江湖”气的武侠小说,纳入课堂教学,纳入历来以法治、精神、道德教育为终极目标的“精英教育”,并成为教引学生的范本,笔者想,如此创新,恐怕不为“传统派”教育人士所容忍。然而,偏见总归偏见,争议总归争议,新事物的出现,就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一方面,就文化发展而言,新教材天地敢于用“武”,背后是对文化多元发展的认同。众所周知,在现代文学史中,现代人创作的武侠小说作品,往往被评论家归纳为通俗文学类,难登“高品位”上层文艺的大雅之堂。在精英们眼里,一些打打杀杀、爱恨情仇的小江湖争斗,权当小市民的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而已。可他们又怎能漠视了,当前海内外有多少的金庸迷、古龙迷呢?试想,单是学生青少年群体,又有多少未拜读过“射雕”的英雄气概,幻想过终究一天能学得盖世神功,行走天下行侠仗义的?可惜的是,许多人只看到,一小部分学生因为武侠小说的“江湖崇拜”导致的暴力文化的恶果,而对武侠小说咬牙切齿,却没有看到,优秀的武侠小说,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品质,其中反映出的对正义的维护、真理的追求等道德精神气,更会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及正气本色。笔者以为,我们对文化艺术的吸纳,重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多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挡的趋势,与时俱进的新课改,同样要求我们的教育界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而不该是因循守旧的一味“拒绝”。

  另一方面,从教育改革上看,新课改自当有用“武”之地。既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成人成才,就有必要抛弃传统的偏见,接受“新文化”的渗透。武侠小说能进入中学课本,其背后恰恰是新时代的国人对中国现代文化吸纳、价值取向的更新的体现。倘若,对一些知名武侠作家其优秀的作品,能选择一两篇富于鉴赏意义、教育意义的精华编进中学教材,让学生们了解武侠小说的文学特质,对于学生们全面了解文学、文化的发展,岂不是大有裨益吗?致力创新、开阔视野,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充满了朝气,充满了生命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