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外学者建言:提升知识和国家核心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5日08:45 新华网

  海外学者建言:提升知识和国家核心竞争力 ( 新华网 2005-03-05 08:50:59 )

  在中国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召开之际,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知识强国专家团队和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专家团队,美国资深注册工程师、中国旅美科技协会负责人陈立强高级工程师、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生物医药学会长黄文林博士、中国旅美科技协会负责人张宽博士、刘志翔高级工程师、李百练博士、范羌等企业家专家团队、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万明坤教授、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陈泉研究员、顾学斌高级工程师等国内企业家专家团队等,联合向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全国人大和政协建言献策,就21世纪知识竞争时代综合应用促知识力和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强国战略等四大创新国家战略体系制定至2020年总体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知识战略存在误区

  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应该建立在人均收入5000美元的基础上,现在中国是工业经济,仍没进入知识经济。对此,以中国旅美科技协会负责人陈立强黄文林为首的旅美专家、学者指出,不能因此忽略知识战略的实施,人均收入低也应该实施知识战略,不仅内地比较发达的城市需要知识战略,中国西部同样需要。而知识战略主要是知识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欧美同学会和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的专家们同样否定部分国内专家提出的信息化包括知识战略的观点,他们指出,中国一些部门的信息化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信息、轻知识等关系处理不当的严重问题,缺乏协调,因而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2004年世界知识竞争力排名

  根据英国RobertHugginsAssociates发布的2004年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标,知识竞争力全球排名:美国有18个大城市(地区)名列前20名,美国旧金山第1名,波士顿第2名,欧洲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第15名,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第19名,法国巴黎名列第34名,亚洲部分,表现最佳的前五名均在日本。日本东京名列38名,新加坡第74名,中国台湾第102名,香港106名,汉城109名,上海排名119名。该项评比是依据人力资源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知识经济产出、及知识持续发展力等5大类、19项标准进行衡量。评比对象包括北美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等125个大城市(地区)。

  产业知识化和知识价值化

  产业知识化指产业发展采用知识、创意和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动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及竞争力。知识价值化指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可获利的产品/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例如为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而形成的知识服务业,专利、著作权、品牌等知识产权的商业化等。发达国家大量成功经验表明,知识经济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化以及知识价值化,国内因为过于强调高新技术,忽视了产业知识化以及知识价值化,导致国内传统企业和知识型企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型企业的差距较大,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差距较大,国内众多企业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大规模廉价劳工换来的外汇,去欧美日发达国家高价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等硬件,忽视知识服务等软件建设,导致知识服务等知识产业远低于发达国家,核心专利基本上受制于人。

  加强知识服务等软件建设

  2004年第7届中国留学人员广交会最重要的论坛之一“创业在中国”留学人员代表座谈会上,陈立强、张宽、刘志翔等旅美科协负责人向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广州市长张广宁,广州市常务副市长林元和等提出建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大城市的硬件条件与纽约、旧金山等国际大都市已经相距不远,但在知识服务等知识产业、知识管理、政府知识服务方面和国际发达城市仍有一定的距离,知识型企业仍需大力发展,希望中国政府能在知识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知识服务等软件方面不要错过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速度,加强政府在推进知识型社会方面的作用,提升中国的知识竞争力。

  企业研发联盟

  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资源加速系统集成的知识竞争时代,创新研发是产业竞争的根源,企业研发联盟以共通的技术研发为纽带,集成企业群体力量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促进企业界进行创新研发、知识服务业集成,政府部门对企业研发联盟的资助和推动作用非常重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能够使企业研发联盟及相关产业链的形成获得最初的关键推动力。建立中国特色政府资助的企业研发联盟是一个很迫切也很重要的产业发展项目。从国际上美国欧洲日本的企业创新研发大量成功经验来看,研发联盟的作用非常大。例如美国国防部ARPA从1988年起,五年内每年出资1亿美元支持半导体制造研发联盟SEMATECH,并负责监督工作。这对于美国半导体产业超越日本在世界上绝对领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服务导向研发项目

  服务业创新分为二类,第一类为服务模式创新,包含服务业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顾客创新;第二类为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而导致产品或过程等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主要由科技驱动而来,而服务创新主要由市场驱动而来,技术创新可创造服务业新的服务模式,而服务创新衍生出的技术需求可带动新的应用型科技发展,此应用型科技的发展一般经由系统集成而来,这种研发项目称为服务导向研发项目。服务导向研发项目充分利用和组合国际国内现有成熟技术和管理工具,通过知识服务、创新和各种经营模式达到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业,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品牌。日本公司通过服务创新把中国中成药六神丸稍加改造和包装就变成了著名的‘救心丹’,在中国每年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每年销售额能达到6―7亿美元,相当于我们一年的中药出口总额。这是服务导向研发项目的成功典范。可惜的是,中国的服务导向研发项目经费却很少。

  培养和引进知识竞争时所需跨领域的复合人才

  知识竞争时代所需的人力资源应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综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型人才,中国应加强培养知识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具备知识产权、知识管理、技术移转、投资评估、科技管理、法规等跨领域和创新研发管理的高级复合人才,以解决知识经济下,各产业所面临跨领域、跨学科高级人才不足的问题。中国应从服务导向研发项目和咨询顾问入手培养和引进具有10年以上美欧日等国大公司产业界成功工作经验的知识化国际化复合人才和知识服务专家团队。

  知识力为知识竞争时代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在20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十分重要。21世纪知识力为知识竞争时代的国家核心竞争力,知识力包括创新力、研发能力、学习力、知识管理能力、执行力等,创新力是知识力的核心。提升知识力需要大量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创新研发项目,而不能仅靠中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科技体系的科技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按(产业+知识化+信息化+科技+管理+服务=高附加值产业)的产业知识发展战略公式,中国除了加强现有的科技体系和信息化研发经费外,应大幅增加服务导向研发项目、重大知识研发项目(包括知识发展、知识管理、知识产权、产业知识化)、重大服务导向研发项目、为企业提供知识服务的重大产业发展研发项目和产业体系的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的创新研发经费。这方面,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有大量成功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知识强国战略应成为国家战略体系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强国战略(知识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应成为中国各项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不应把知识强国战略仅仅看成科教兴国战略里面的子战略,否则的话,中国将会痛失发展的大好时机。

  应用知识强国战略等四大创新国家战略体系制定“十一五”规划

  陈立强、黄文林、陈泉、张宽、刘志翔等专家团队建议,中央和地方应建立高效的、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国的综合创新能力,重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运用“系统规划、协调合作、标杆管理、最佳实践”等创新政府管理理念,21世纪知识竞争时代综合应用促进知识力和生产力发展的“四大创新国家战略体系”:知识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至2020年总体规划。按照(产业+知识化+信息化+科技+管理+服务=高附加值产业)的产业知识化发展战略公式,重大计划垮部门多部委高效协调机制和应用标杆管理及目标规划法等先进管理方法,按国际标准和实践制定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和操作性的中国知识强国战略纲要和行动计划,中国产业知识化、中国知识产业发展纲要和行动计划,制定中国知识农业和知识工业发展纲要和行动计划,制定知识强市(省)战略纲要、知识型城市知识经济发展纲要和行动计划,制定知识型城市知识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和行动计划。

  真诚希望和衷心祝愿

  这些关心、热爱祖国的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专家团队和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专家团队最后表示,广大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支持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统一,支持“两会”为建构和谐社会立法、建言,促进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真诚希望同国内领导、专家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针对中国国情,共同修改完成建议书的多项创新建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以及知识农业经济相结合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知识强国战略目标。衷心祝愿“两会”圆满成功。(记者邹德浩)

  责任编辑:张立红

  ···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