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选“2004十大科技骗局”北京某媒体遇法律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5日12:25 新华网

  骗局排行榜被指严重失实

  2005年1月初,北京一家媒体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2004十大科技骗局”新闻盘点,对包括四川泸州老中医陈建民绝食49天、河南老教师自制软体飞机、重庆“衣物百慕大”等10条2004年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新闻进行了追踪采访。在整合国内部分媒体、专家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评论后,这些事件被定义为“骗局”,并进行了排行、述评。

  该报道被一些门户网站转载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少当事人表示对报道内容不服。反应最强烈的是其绝食试验被列为“十大科技骗局”之首的四川老中医陈建民。昨天,他称自己已向法院递交了民事诉状,要求北京这家媒体赔偿8万元并道歉。

  “2004十大科技骗局”排行榜

  1、四川老中医绝食49天

  2、发现成吉思汗墓

  3、干细胞美容

  4、软体飞机

  5、人体增高

  6、永动机神话

  7、中国人获诺贝尔贡献奖

  8、中学课本《悲壮的两小时》(原作名为《宇航员之死》)

  9、重庆“衣物百慕大”

  10、“太空蚂蚁”

  绝食试验反击者:四川老中医

  你可以不相信,但不能诽谤!

  2004年3月20日至5月7日,泸州的个体老中医陈建民在四川省雅安市碧峰峡十几米高、昼夜温差高达10℃以上的玻璃房中,宣称在只饮用矿泉水,不摄入其它任何营养性物质的情况下,每天坚持学习达8小时以上,其间还在玻璃屋中与来自各地的游客见面,最终宣布“成功禁食49天”。

  老中医索赔8万元讨公道

  陈建民的绝食试验经报道后,不少媒体均对陈建民的离奇行为进行过质疑。“反伪斗士”司马南曾出面多次质疑其绝食过程的真实性,以及有关方面的商业炒作目的,并在央视新闻会客厅节目里与陈建民展开面对面交锋,建议有关部门对老中医的绝食活动进行科学检查以正视听。

  但“绝食试验”被指为“2004十大科技骗局”之首后,陈建民再也坐不住了。昨天,他给记者打来电话,称自己已于当天向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递交了民事诉状,要求北京这家媒体赔偿8万元并道歉。

  “我感到很愤怒,以前大家对我的绝食限于理论探讨,还从来没有像这样公开诽谤的!”陈建民在电话中说,“北京这家报社用侮辱性的不实语言和漫画,对我的名誉造成较严重的损害,使我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伤害,向他们索赔8万元并不过分。”

  中科院婉拒其再次绝食试验

  面对司马南的“挑衅”,陈建民很想为自己“正名”。他告诉记者,虽然第一次绝食后身体一度非常虚弱,但后来恢复得很好。为了“在生命科学领域为惠及全人类的科学研究成果率先贡献绵薄之力”,陈建民曾向中国科学院发函要求“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重复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禁食试验”。

  但是,老中医希望通过再次进行绝食试验为己“正名”的构想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进展。中国科学院去年年底给陈建民发来回函,记者看到回函中这样写到:“来信收阅,感谢您对我们所的信任。由于我所成立还不到一年,各方面都还在完善之中(包括试验设备等),故此我们不能满足您信中所提的建议和要求。”

  陈建民说:“这样的话,我就没有办法通过实验证实绝食的真实性。但是,我的绝食经过国家机关的公证,真实性具有法律效力,不容诽谤!”绝食已经公证———这一直是陈建民维持名誉的“法宝”。

  代理律师:胜算很大

  此次陈建民聘请的代理律师,是在川西南地区有一定声望的泸州五月花律师事务所所长刘先赋。刘先赋对记者说:“这个官司我们几乎是义务为陈建民打,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我觉得,我们胜算很大!”

  刘先赋认为,根据《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被告关于“2004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首的报道,误导了社会公众,导致原告行医执业难,侵害了原告合法权益。刘律师说:“这个案子从基本事实上看,陈建民占很大优势,绝食结果有公证书,而且绝食全过程经过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不相信’可以,但是不能诽谤。你说对方是‘骗局’,这是没有证据的,如果不能提交有效合法的证据,对方输掉官司的可能性很大。”

  1月初,记者曾电话联系过北京这家媒体负责这条新闻的编辑,当记者问到在诸多媒体都未下“骗局”定义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时,对方回答:“我们综合了国内媒体的意见,他们的报道大致已经得出了这个结论。”

  软体飞机反击者:中国新闻社

  到底是谁的记者没采访?

  

  软体飞机反击者:中国新闻社

  到底是谁的记者没采访?

  2004年11月,中国新闻社刊发了题为《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10万元》的报道,该消息称,河南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张炳炎自1993年起,历时11年研制出新型“软体飞机”。该飞机采用特殊的高强度纤维面料,除发动机和机架外,没有任何硬质的金属材料,故称“软体飞机”。飞机最高时速近200公里,其最大的特点是质轻、结实、防碰,非常安全。

  到底是谁没采访?

  在北京这家媒体刊登的“2004十大科技骗局”排行榜中,排在第4位的正是“软体飞机”。文章追踪报道该事件的标题直接下了定义:“软体飞机:其实是假新闻”。1月中旬,中国新闻社发出报道,对北京某媒体的“造假”指责进行了反击。

  北京这家媒体对于软体飞机事件的追踪报道称:几天前,记者终于与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10万元》这则消息的采写者、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记者取得了联系。记者第一次跟他联系时,他说他采访了张炳炎本人,并称他们很熟;第二次跟他联系时,他又说他是看到《平原晚报》刊出的消息后写的,并称当时虽然未与张炳炎本人取得联系,但是联系到了他的家属。

  昨天,采写这则消息的中新社记者向晨报记者讲述了自己采访张炳炎的经过。他说:“去年年底,北京这家报社的记者联系到我,说要通过我联系张炳炎。由于我答应过张炳炎不能向外人随便透露联系方式,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我在婉谢未果后,只好找借口拒绝了对方的要求。没有想到不久‘软体飞机是科技骗局’的稿子就上了网站头条!现在我要确认的是,写关于软体飞机的报道前,我专程到张炳炎所在的河南新乡去了一趟,不但看到了正在试制的飞机,还留下了照片等物证。我要特别指出,北京的这位记者在采写此报道时,倒是真正没有采访过张炳炎本人的。据张炳炎自己讲,他没有见过北京这家报纸的记者,也没有接到过他们打来的电话。”

  飞机设计者打开了口舌战

  1月中旬,软体飞机设计者张炳炎接受了中国新闻社采访,批评北京的这家媒体,称“这报道是不是北京这家报社的记者编的”。

  在北京这家媒体的报道中,曾有这样的文字对张炳炎进行调查:“经记者查实,这则新闻的主角张炳炎并不是河南师大的教师,而是新乡市某单位的一位科技管理干部,平时爱鼓捣点小发明,现已退休。”

  而据中国新闻社记者调查后称,张炳炎并非不懂科学的“骗子”,而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高材生,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委(后改为国防科工委)从事机械研究工作,曾是中国第一辆高速柴油汽车的主要研制者。他对航天器材研究也有近10年的历史。

  在北京这家媒体的报道中,据曾设计了我国第一架超轻型飞机的专家胡先生介绍,飞机的速度跟功率的3次方成正比,速度增加一倍,功率就得按照3次方来增加。比如说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发动机需要20马力,如果速度加一倍,功率就得3次方,那就是8000马力,这简直是开玩笑的数字。

  而中新社在采访中,“软体飞机设计者”张炳炎则反驳到,用专业公式倒推的结果,发现按照胡的公式,他本人设计的蜜蜂飞机在时速达到240公里时,功率就得达到74088马力,这是难以置信的。他同时指出,在北京这家媒体的报道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被误写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据称,目前张炳炎设计的软体飞机已经进行了多次试跑,只等机会试飞。(来源:新闻晨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