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刘翔“跨”进小学课本(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5日15:28 信息时报
刘翔“跨”进小学课本(组图)
刘翔在雅典奥运110米跨栏决赛中。(资料图片)

  刘翔,这个名字3月2日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原因是一篇对他的新闻特写首次被收入上海市小学教材,这创造了上海市教材快速引进最新时文的纪录。而与此同时,围绕这一举措的争论也随之产生。上海市教委的相关负责人士表示会关注教材选取课文的稳定性。

  篇幅900字属于新闻特写题材

  北京时间2004年8月28日凌晨2时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获得金牌。这个成绩不仅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还平了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

  “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这篇由新华社记者杨明、肖春飞、王子江撰写的新闻特写以课文的形式向上海的学生们介绍公众心目中的明星刘翔。

  这篇课文出现在最新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试验本)的第10册第6课,取名《跨越新纪录》,属于新闻特写题材。在900字长的篇幅里,特写讲述了刘翔创造世界纪录的故事,并且还附上了刘翔“精彩一跨”的大幅照片。另外,课后还给学生留出2道关于刘翔的特别问题。

  大约40所学校首批采用这一新教材

  “太出人意料了。”一名小学老师回忆起同孩子们一起在课本上看到刘翔那一刻的感受时说。据了解,虽然有刘翔课文的五年级新教材目前还只是在首批40所左右的学校使用,但是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铺开,它作为每一名上海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已成为定局。

  “刘翔的课文是后来才考虑加的。”教材编写组成员诸建敏向记者透露,早在2004年的暑假,新版教材的编写就启动了,当时奥运会还都没有开幕,按原计划刘翔不会出现在课文里。

  然而,刘翔在奥运会上的表现给国人带来的巨大鼓舞改变了教材编写者的原计划。经过修改与审查,一篇新闻特写最终得以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修改审查时教育专家都表示赞同

  “审查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教育专家,他们都表示赞同。”市教委的一位知情人士介绍说。不过,教材编写者们不曾想到的是,随着新教材的正式问世,争论也随之产生,各方说法不一。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给予新教材以褒奖。他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英雄,而刘翔的确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让课文及时地去反映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值得鼓励的。

  “励志,可能更多的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上海市教委一位资深小学教研员则认为,虽然刘翔是形象健康积极的公众人物,语文课也需要考虑对学生励志,但是,不能忘记前提必须是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否则同样也是失败的。因此,他认为选择公众人物进教材要非常慎重。

  还有专家表示,公众人物一旦进入课文,势必成为未成年人未来生活中的榜样,这对于那些同样年轻的公众人物也许是不可承受之重。

  面对来自各方的讨论,王厥轩表示,刘翔特写收入小学教材不失为一次积极的探索,当然教材选文的确需要稳定性,上海市教委会密切地给予关注和指导。俞立严

  链接

  体育明星在课本

  《零的突破》

  《零的突破》是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文章。很多年轻人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记忆都是从这篇文章获得的。当时是开幕后的第一天,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摘走了当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实现了炎黄子孙在奥运会上金牌及奖牌零的突破。

  《金杯之光》

  《金杯之光》则是中学语文的一篇课文。中国女排在洛杉矶的决赛中3∶0击败东道主,取得了“五连冠”的第三冠。很多读过这文章的人都表示当时感到挺振奋的,那篇课文的题记为“光荣的桂冠从来就是用荆棘编成的”。
刘翔“跨”进小学课本(组图)

  附在文后的两个问答题

  1.刘翔夺冠是中国的骄傲,是亚洲的骄傲。他是怎么取得这一骄人成绩的?请你和同学们合作,查找有关资料,在班中交流。

  2.你有没有观看过这次比赛?你父母、亲人或周围熟悉的人有没有看过?请你当一名小记者,做一次采访,请他们谈谈当时的感受,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一位老师向记者展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印有关于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及文章的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试验本)。

  (来源:信息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