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发展求和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05:26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汪晓东
以发展求和谐(图)
韩正代表

  陈正宝摄

  上海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加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更加重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增强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如何正确看待引进外资增速减缓的问题,正确看待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减缓的问题,正确看待工业总产值增速减缓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有质量、有效益、扎扎实实的发展道路

  在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上海市如何抓住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发展,朝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今天下午,记者采访了在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上海市市长韩正代表。

  “三个更加重视”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记者:构建和谐社会是本次“两会”的热点。上海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如在农村推行“镇保”、新增财力70%用于民生等,在此方面,上海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韩正: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这是上海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五个能力建设,第一个能力就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十项工作,第一项工作就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是讲发展。

  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全局工作的主要位置。上海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加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更加重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增强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将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向社会事业倾斜,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三个正确看待”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记者:把“科教兴市”确立为全市发展主战略等一系列举措,似乎都预示着上海的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也正在发生转变?

  韩正:温家宝总理今天上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政府工作六点体会时,把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放在了第一条,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为上海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全会和市人代会上,我们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正确看待”:正确看待引进外资增速减缓的问题,正确看待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减缓的问题,正确看待工业总产值增速减缓的问题。如何做到正确看待?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有质量、有效益、扎扎实实的发展道路。要注重统筹协调,注重加强薄弱环节,注重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引导各方面把精力放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放到调整经济结构上来,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上海的情况看,就是要把“科教兴市”主战略贯穿、融合、渗透到各项工作,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方面,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既要占领科技制高点,又要抓好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资源节约型城市。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06日 第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