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又见雷锋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09:08 解放日报

  纯以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的纪念日,在中国,是雷锋。

  42年了,一年一度“3·5”。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又到学雷锋的日子,我们的城市,“十万志愿者走上街头”。

  42年了,雷锋虽已远去,但雷锋式的思维与行为,依然总在年复一年地、在我们的生活如常与不经意间,唤醒这一份感动。

  是对过去两天的综述,也是对过去42年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让雷锋这个名字,如此穿透岁月,直抵我们的内心……

  一背就是两年多

  高安路一老式住宅,28级木楼梯,一踩吱嘎响。

  每周三次,陆引平和他的同事黄勇,轮流背着今年已85岁的吴阿婆上下这楼梯,一背就是两年零四个月。

  作为农工商出租车驾驶员,学雷锋日前一天,清晨6点45分,陆引平再度来到吴阿婆家。没想邻居告诉,阿婆突然住院了。一踩油门,小陆直奔华山医院,赶到医院门口,不忘买束郁金香,再走进病房。阿婆一见,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了花。临走,小陆帮阿婆掖了掖被角,俯身轻轻一句:“好好休息,出院时我来接你。”

  这样的温暖这样的亲,最初仅仅源自一次偶然。两年多前的一天,这位患了尿毒症的老人,正巧上了小陆的车,无意间说到自己腿脚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每次去医院血透,都只能在保姆的搀扶下,一早到路口拦出租车,可高安路车少,医院血透床位紧,过了7点半就排不上号了,老人心里那个急。小陆一听,留了心:“阿婆,以后去医院,我们包送!”就此,每周二、四、六的早上6点45分,一辆从七宝或彭浦新村放空而来的农工商出租车,都会准时停在阿婆楼下……

  一如小陆们这两年来的坚持,这两天,为了像雷锋那样送给他人一份温暖,传承美好记忆,多少关爱奔忙中:

  徐汇区文体广场,拉起了青少年法律、教育、就业咨询的大横幅;

  南京路步行街,“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官兵们摆开摊子,义务为民;

  淮海路华亭伊势丹广场,卢湾区文明办组织的百米为民服务点前,修雨伞、量血压、法律咨询,人头攒动……

  申城公共绿地、大型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学雷锋的热潮汇聚在这里,再荡漾到每一位寻求帮助的市民心中。南京东路街道承兴居委会的团员们,走进家门,陪小区里的孤寡老人们说说话;外滩,义务者的队伍中,50岁的周静宇,拿着300份宣传单宣讲“雷锋”精神,每月才1000多元工资的他,坚持每月600元,资助远在湖北的一贫困女学生……

  一桩桩,一件件,一处处,就是这一份份无私助人的温暖,让我们感悟着雷锋,从他的名字里,感悟到源自于人与人之间,那一份人本意义上的关怀与帮助。因此,即便是一名外国人,家住浦东的澳大利亚小伙子杰森·波汉,也常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在工作之余热心公益,当选居委会委员。雷锋的力量,本就跨越种族国界,本就感动每一个人。

  所以,雷锋能走到今天。

  献上一束百合花

  3月5日下午,复旦、同济、财大等诸多高校的学生志愿者,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热忱,以他们的年轻与飞扬,“扬雷锋精神”。

  淮海公园,一辆造血干细胞采集车前,360多人长的队伍里,多少青春的面孔。可连问现场五六人,无一愿留下姓名,“实在要写,就写‘年轻的雷锋们’吧”!

  学雷锋的日子里,这样一条消息让人难忘: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不懂事、冷漠,可当面对血源紧缺,申城5000大学生,组成献血应急队。是什么,让这些从未见过雷锋的新一代人,以雷锋的名义,真情奉献?

  还有孩子们。这两天,上海团中央旧址“渔阳里”纪念馆,中国英模馆展区电脑上,一套名叫“学雷锋”助人为乐的游戏,吸引了无数前来的孩子。馆长张富强告诉:“不少孩子就是从这里,知道什么叫雷锋精神。”

  有这样一个事例,就发生在学雷锋日前两天的上午:因一时疏忽,市民端先生错寄了一封发往国外的航空平信,下午发现后心急如焚,立刻与邮局取得联系,可信已被收走了。追?并非挂号,成千上万的邮件堆里,难。但邮局同志热心,联系上远在沪青平公路的国际邮件交换站,两天里,义务延长下班时间,在不计其数的出国信件中,终于找到。

  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就是雷锋精神吗?正如当年西点军校对雷锋的推崇那样,雷锋的力量,不但打动每一个人的内心,也穿越时代,走进众多新的行当与领域,内化为行业精神,拓展为服务理念,勃发出更新的活力与生机。

  42年来,我们怀念雷锋,是觉得时代需要雷锋。而今,纪念雷锋的网站上,多少网友像上海一位杨女士那样,献上一束百合花,深情写下:雷锋,我们想着你。

  就是在这样的呼唤里,就是在这样的承继中,雷锋的力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所以,雷锋能走到今天。

  是带动也是感染

  还是在3月5日,有这样的话让我们感动。

  人民公园,从献血车走下一年轻小伙,是江西来上海务工的农民:“昨天听广播,知道今天学雷锋日,平时老听说上海血库血液存量告急,我今天休息,就来献血了。”而另外一位女孩小路这么说到:“3月7日我生日,我想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纪念。想来想去,决定在今天学雷锋日来献血,既给自己一份生日礼物,也给他人一份生命的礼物。”

  雷锋,已成为我们今天温暖人际关系的内在与行动,书写与构建我们社会的和谐,如春风,拂上街头,拂进小区,拂进邻里。就在学雷锋日的前一天,家住浦东品珍苑的宁曼瑛老夫妇俩,亲手制作了一瓶插花,送到他们家4楼一位百岁老太的床头。3年了,或送些小点心,或陪着说说话,自身都已年逾古稀的老两口,隔几天就要去给老人送去慰藉与关怀。

  浦东新区24个街镇60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走上了街头;全市170多个路口、130余家公园绿地,都有志愿者在倡导市民,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数千志愿者走进特困家庭,做一件好事,送一份真情,献一份爱心……

  又何止这一天?雷锋精神,定格在每一个瞬间。多少年,多少平常的日子,多少万申城志愿者,活跃在这座城市里:市开业指导专家志愿者服务团,5年专场指导260多次,帮2万多人再上岗;科技馆志愿者总队,3年来365日全天候讲解,让科学的阳光,照耀进数百万人的心田;本市7259户特别困难的家庭,结对了,3500多名志愿者走进他们的家门,长期定点热诚服务;6万多户困难家庭,结对了,与全市约10万户家庭互帮相助……

  我们的社会,需要团结互助,需要帮困扶难,需要志愿服务,需要雷锋。就是那位义务送老太去医院的农工商司机陆引平,以他的行动,感召着他的同事。今天,“农工商”里,一个个“学雷锋小组”成立起来了,学雷锋日前夕,600多人分赴沪上12家医院,为出院病人和就医老人、儿童提供免费服务。他们的车内,都挂着这样的一块铜牌:“学雷锋,献真情,70岁以上老人、革命军人、残疾人乘车免起步费”……

  从小事做起,从你我做起,和谐社会的大厦,就是这样一砖一木垒起。而雷锋,就是带动,就是感染。

  所以,雷锋能走到今天。(集成郭泉真)

  手记 这一天,我们凝望内心

  王俞

  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成为激励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路标。直至今天,我们依旧在这个早春特定的日子,用行动纪念、缅怀和学习着“雷锋”。

  在社会学家们看来,一个人被视作群体的榜样,一定是因为他的行为和品质,为全社会所认同和需要。当年,毛泽东发表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时如此;今天,我们审视“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时,同样可以此为据。

  于是,我们发现了一个超越时空、跨越疆界的雷锋,他的精神从本质上反映出人们寻求人生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完善的意向。而人类对于美好德行的追崇,是亘古不变的。

  不管经济学家把个体生命假设得如何理性、利己,也不管市场经济的强力,将“利益最大化”的度量方法塞进多少人思维的毛孔,有一点可以肯定,纯粹物质利益驱动下的生活,不会给我们带来十足、甚至是起码的幸福感,因为金钱,无法让人心完整地安顿下来。而雷锋,让你我感到美好与温暖。于是在这个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仍能从他的身上感悟到人性的光芒,一如42年间,他给所有人的精神滋养。

  3月5日,十余万申城市民擎起“学习雷锋”的旗帜走上街头,这一天的集体行动,更像一场年度巡礼。在此背后,是上海208万人的志愿者队伍,是数十万之众的各类社会服务团体,是骨髓库4.6万的自愿捐赠人,是支撑起全市临床医用血量一半江山的无偿献血者,是凑集7788.7万元海啸灾区民间捐款的每一位热心肠。

  “雷锋精神”走出特定的纪念日,浸润到其余更为常态的364天;“学雷锋”从个人仿效,递进为团体化、制度化活动……这座城市,以自己的行动为“雷锋”这个名字,加注新的内涵,这关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关乎每一个身在这个时代的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拷问。

  这一天,我们再度被多年前的榜样感召。凝望内心您的眸子里,是否也有灼灼的理想和被高举的信仰?

  本报记者陶健 刘颖 郭泉真 实习生孟知行 龚丹韵 安徽日报记者吴永红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传真:63515783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