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大战法加速战争胜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13:46 人民网

  开展“法律战”,获取发动战争的法理依据

  强化“舆论战”,控制媒体提高民众支持率

  实施“心理战”,多手段摧毁敌方抵抗意志

  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将审议《反分裂国家法》,强调运用综合能力遏制“台独”,最终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而中国人民解放军颁发的新版《政治工作条例》指出,总政治部战时任务之一是“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组织开展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做好瓦解敌军工作,防范敌人策反破坏”。新条例首次提出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下称“三战”),是对现代战争形态变化及其特点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深入研究近几场高技术战争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丰硕成果,是对中国特色军事理论的开拓创新。

  “三战”互为联系、各有侧重

  “三战”是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中进行的对抗,是信息化战争本质和特点的体现。“三战”以攻击和抗击为斗争形式,针对敌方军人、政府要员及民众的思想和心理,采取舆论造势、心理攻击、法律斗争等作战行动,与武力战互相配合,消磨和摧毁敌方抵抗意志,鼓舞和提升己方民心和士气,力争以小的代价迅速达成战争目的。

  舆论战,是指战争双方依据传播学原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受众传递经过选择的信息,宣扬己方对特定事件的立场、观点和看法,阻断、瓦解和反击敌方的舆论攻势,从而影响受众的情感和行为,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民意归属,造成有利于己的舆论态势。

  心理战,是指战争双方依据心理学原理,以特制信息为武器,运用多种手段,改变敌方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摧毁敌方抵抗意志,弱化敌方作战能力,巩固己方心理防线,力争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而展开的对抗活动。

  法律战,是指战争双方依据国内法、国际法特别是战争法或武装冲突法,通过各种形式揭露敌方违法行为,夺取法理优势,争取国际政治和道义支持而展开的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法律对抗活动。

  “三战”是非武力作战行动,是进行“软杀伤”的政治攻心战。它们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各有侧重。心理战、法律战需要借助舆论战手段展开,舆论战、法律战需要心理战引导,舆论战、心理战需要法律战信息加以强化。虽然“三战”都可在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发挥作用,但舆论战和法律战更多在战略层次上发挥作用,心理战更多在战役战术层次发挥作用。虽然“三战”的作用对象都具有多元性,但攻击重点有所不同:舆论战、法律战侧重于影响民意,心理战侧重于直接影响军心。

  “三战”在美英法等国军队中统称为“心理战”或“心理作战”,并在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高技术战争中大显身手

  “三战”理论虽然是我军独创,但“三战”活动却早已有之。古人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但是,就其作用和地位而言,过去的“三战”与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的“三战”有很大的不同。过去的“三战”,由于信息传播手段缺乏,影响范围小,对战争进程和胜负的作用有限,只是武力战的辅助行动,基本处

  于幕后。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由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三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使“三战”由战争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与武力战并驾齐驱的另一个战场。

  实施“法律战”,为战争正名。不论战争正义与否,战争双方都会不遗余力地开展“法律战”,找出或制造发动战争的法理依据,证明自己进行的战争合理合法。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大量引用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决议等法规文件,广泛宣传自己进行战争的正义性,结果有30多个国家的军队参加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还有10多个国家向美国提供战争捐款,使美国结成广泛的反伊联盟。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违反国际法,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但美国仍引用北约共同防御条款等法规,大肆宣传其行动的“合法性”,蒙蔽了西方国家的许多人,使科索沃战争在西方世界成为“合法”的战争。

  实施“舆论战”,提高民众支持率。伊拉克战争开始前,美国国内外反对对伊动武的呼声很高。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提高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美国迅速发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等主流新闻媒体,大肆渲染伊拉克同“基地”组织有联系,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对全球安全构成威胁等,使美国内对伊动武支持率由不足50%逐渐上升到70%以上,使支持对伊动武的盟国由5个增加到40多个。战争中,美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允许500多名新闻记者跟随美军作战部队进行报道、加强对新闻舆论控制,结果使美国民众增强了迅速打赢战争的信心。

  实施“心理战”,加快战争进程。无论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了尽快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摧垮对方战斗意志,美军特别重视实施心理战。在战略层次,美军主要采取下列心理攻势:一是通过政治外交活动,建立临时联盟,全面孤立对手;二是操纵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停止传送对方的所有信息,实施战略信息封锁;三是恩威并施,策反关键人物;四是公开支持与暗中资助相结合,扶持对方反对派力量;五是有计划地炸毁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设施,造成大批平民失业和生活困难,引发对方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和反战情绪。在战役战术层次,美军的心理攻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行广播宣传。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EC—130E型心理战飞机每天18:00至23:00都飞临伊拉克上空,以5个波段对伊广播。截至战争结束,美军共实施空中无线电广播306小时,空中电视广播304小时。其次是空投传单。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派B—52轰炸机向南联盟12个主要城市总共撒下9500多万份传单。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共出动各型飞机158架次,投撒传单81种、3180万份。再次是用军事打击摧毁对方媒体设施。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每天对伊电台和电视台进行轰炸。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直接炸毁南联盟17个电视台和无线电广播中转站,使南联盟通信系统陷于瘫痪。在心理作战行动的配合与支持下,美军仅用42天就结束了海湾战争,仅用21天就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大大加快了战争进程。

  实施“三战”有四大特点

  从现代战争看,战争双方实施的“三战”有四大特点。一是超全程全时空实施,影响范围广。“三战”始于战争开始前,贯穿于战争全过程,延续至战争结束后。战前为战争正名,获取国内国际舆论支持;战中摧毁敌方抵抗意志,加速战争进程;战后抚平战争创伤,争取敌方民众支持,利于战后重建。“三战”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一天24小时全天候、全时空不间断地进行,不仅可以影响敌国的军队和民众,还可以影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军队和民众,改变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和行为,影响范围空前广泛。二是大量运用高新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用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约160颗,其中军用通信卫星31颗。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媒体就是通过这些通信卫星,把有关战争的信息和图像传回国内,传向世界。三是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从而产生力量“倍增”效应。伊拉克战争初期,伊方舆论战曾一度占上风,所有观众,包括美国人和英国人,都感到伊拉克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全国军民将依托城市顽强抵抗,最终将迫使美英付出惨重代价。但由于军事实力差距太大,伊军不断失利并且不战而散,结果使已产生的舆论战效果很快消逝。美方依靠强大军事实力,武力战、心理战双管齐下,作战行动很快就收到了“倍增”效应:仅用很小代价攻占了巴格

  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四是高层统一谋划,充分发挥联合行动的威力。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副总统切尼亲自领导“白宫全球宣传办公室”,统一制定“三战”方案,统一调度全国军地“三战”力量,快速、大量发布有利于美国的信息,很快就扭转了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的舆论方向,使对伊动武的支持率大幅上扬。

  未来发展呈三大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三战”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可能出现三种发展趋势。

  一是地位和作用将不断提高。未来的战争将是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战争。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的一个重要不同点是,机械化战争着眼于从生理上和物质上摧毁敌人,信息化战争着眼于从心理上和精神上摧垮敌人。“三战”作为信息攻击的主要手段,将成为一种特殊的、威力巨大的战争武器,将成为与武力战并驾齐驱的一种作战样式,将是武力战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战场。

  二是将抢占国际互联网这个“制高点”。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的“三战”主要依靠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对国际互联网的使用刚刚起步。国际互联网由于具有适时性、开放性、选择性、交互性等特点,不仅可以传播声响、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而且传播信息的速度比传统媒体快得多,还可以让网民根据需要随意翻动网页,或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方式,与远隔万里的人评论战争,交流思想,从而显示出其快速、生动、全面、系统传播信息的巨大潜力,必将成为战争双方未来极力抢占的“三战”制高点。

  三是将注重发挥“三战”的平时潜渗透功能。“三战”的实质是信息攻击,不仅能在战时发挥巨大作用,而且能在平时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美国科学家认为,信息已经成为政治和外交的武器,如果使用得当,足以动摇一个国家的政权。因此,各国都将注重发挥“三战”在平时的潜渗透功能,使其为国家的重要利益和战略目标服务,力争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环球时报》 2005年03月04日 第十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