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帖文:关于“就业困难停止招生”的辩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19:45 人民网

  网友:罗春香 正方:国家教育部;反方:全国高校代表

  正方发言:

  根据近几年各高校汇报上来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情况,并结合我部的实际观察调研结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总的来说不容乐观。当然,其中也不乏成绩突出的,有一些院校尽管级别不属于重点,就业率却不逊于重点,连续几年都名列前茅,达到了99%以上甚至100%,这点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影响了大局的那些学校呢,虽然是个别,但是,同样是国家办学的,统一招生的,生源质量应该差不到哪里去,师资分配更是一同对待的,就业率却始终徘徊在一个令人民非常不满意的区间上,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声讨,让我们教育部门的脸往哪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的学费不得不水涨般高,来自很多家长的声音说:“穷人想靠读书‘翻身’,大学倒变得有才难进了。”对此,在座的都知道,我们亦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人们千方百计地筹了高昂的学费来念大学,毕业了反而找不到工作,这让我们如何面对千万莘莘学子?如何面对千万含辛茹苦的家长?所以,正方认为,以后凡是就业出现困难的专业,一律不应正常招生,应该大幅减招或者干脆停招,以平息民愤。

  反方发言:

  高校当初酝酿设立某个专业的时候,是从何处出发的呢?我相信正方十分明白,那就是:社会的需求。社会有需求,高校才会考虑到该专业设立的必要性,同理,教育部门才可能批准它的设立。假如不存在社会的需求,由于高校不属于赢利性组织因此就不可能特地开设一门专业,即使开设了,可想而知,也招不到学生。教育部门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计划制定者、宏观调控者,“人才摇篮”的总领导,总不会同意让高校培育一些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吧!现在,如果停止某专业的招生,试问正方,难道国家就不需要那些专业岗位的人才了吗?科技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始终每时每刻不断地进行着更新换代,如果今天停止了某专业的人才培育工作,那么我们国家今后的此专业领域岂不是要落后于他人吗?岂不是要后继无人了吗?再者,有的专业一旦停了,原先的生源只好分流进其它的专业,造成其它的专业又显得人员拥挤了。众所周知,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育结构是按照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架设的,碍于所谓的“就业困难”,减招、停招,难道就是釜底抽薪的治根之招?

  正方主辩:

  照反方的观点,专业的热、冷门不应该影响到就业率,那么,敢请教对方,同样级别、同等规模的学校,为什么有的学校就业率极高,有的学校就业率如此之低?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相同、类似的专业,不同高校的都会出现就业率差别悬殊的现象,为什么呢?

  反方主辩:

  对方的发问正好引出了我今天特别想声明的一个问题。不久前,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有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存在着惊人的“注水”现象。个别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让应届毕业生自己寻找挂靠单位或者制造假就业劳动合同,否则,就拒绝颁发毕业证。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从自称就业率100%的学校的大门走出去的大学生,实际上成了“失业者”,后来高校的有关负责人也承认,学生在毕业前签订的劳动合同许多是空头合同,这是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而设下的骗局,事先由学校出面和一些企业单位联系好,秘密协商妥当,再让毫不知情的学生前来“应聘”。其实,那些企业根本不需要人或者没打算要你,当时说“先签个合同吧,具体的毕业了再面谈”,等你毕业了去“面谈”时,就被塞以“人已招满”、“尚需择优”等借口,拒之门外。对此,我们也不能完全怪高校,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就业率严重影响他们的招生、评优,招生与学校的效益相关,评级与学校的荣誉挂钩,就像人的精神与物质,缺一不可,否则危及生存。

  鉴于以上事实,我们认为,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公民素质、民生等一系列方方面面的社会综合状况。就业率,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依据,在目前来讲,绝对不能成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的杠杆。所以,我们说,正方对就业暂时出现困难现象的专业,就断然实行停止招生或者限制招生的措施,正如扬汤止沸,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不会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