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村变迁的“路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16:34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记者 陈道峰 通讯员任鸣左效强这里的村庄山相连,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群众行路难,这里的青年成家难。这心酸的“路谣”,反映了地处自然条件恶劣山区的沂源县几十万群众曾经有过的艰辛。沂源县地处沂蒙山腹地,自古就有“四塞之固,舟车不通”之说,40多万农民分居在群山环抱中。70年代初就流行着一首歌谣:“弯弯山路裤腰带,双脚不能并着踩;家乡山货拿不走,守着金山不发财”。其实,沂源县是个美丽富绕的山区县。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都是山葡萄、甜桃、水梨、野柿子、山楂,还有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铁、镍、铬等矿藏,但都因为交通闭塞,开采出来都运不出,各类农用物资运不进。就这样闭塞的山沟沟,能有好日子过?一首伤心的民谣道出了人们的心酸:“山崖村,住茅房,红薯玉米半年粮,山高高,水长长,子女无法上学堂,单身苦吆,没婆娘”。群众的苦,政府的痛。历届沂源县委、县政府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挂在心上。近几年来持续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名、特优干鲜果,先后建起了“沂蒙山”牌的苹果、葡萄、黄金桃等绿色食品七个示范基地。使昔日的“和尚山”处处披红挂绿,瓜果飘香。但由于道路难行,上好的苹果、甜桃、柿子、葡萄外运困难,群众运输只能靠“肩挑人抬小车推”,运出山外的果品早已是伤痕累累了。鲁村镇西五陡村是偏远的山村,全村共有林果面积上千亩,就是因为道路不畅,所产的黄金桃每斤少卖一二毛钱,无奈的山民们又自编出了顺口溜:“咱村路不畅,桃子受了伤,黄瓜掉了刺,西瓜裂了纹,葡萄剩了粒,致富无了门,百姓落了泪”。2003年,国家和省、市关于农村公路改造工作的部署安排,像一股沁人肺腑的春风,再次唤起了老区农民的修路热情。县领导响亮地提出了:“三年任务往前赶,两年任务一年完”的口号。在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后的第3天,沂源县西里镇政府的大院里,人头攒动,全镇老干部为修路捐款活动正在进行,107名离退休干部像是接到无声的命令,纷纷赶到这里踊跃捐款11000多元。76岁的老干部张岱德,已久病在床,行动不便,可当他听说镇上要捐款修路时,立即安排儿子用手推车把自己推到了镇政府,亲手捐上了200元钱。薛家峪村在临沂打工的一位小伙子,听说村里铺开工程修起了路,高兴地一下子就汇来了2万元。正是这种老区精神的发扬广大,村村通的工程全线贯通,截止去年10月底,共投资2个亿,使全县农村公路改造里程达722公里,全县633个行政村中,通硬化路的行政村已到57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1%。实现了提前一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村村通硬化路,生活变了样。在沂源,处处看到农村的群众以为有了路,生活更方便、生产更快捷、致富更迅速,发自群众心中的歌谣又传出山村:“公路宽,公路长。卡车开出咱家乡;跑全国,奔国外,水果蔬菜运四方;运回彩电和冰箱,载来电脑和音响;俺的家乡变化快,高速路上奔小康。”猴年已去,鸡年到来,已富裕安康的沂源人民的一首新的路谣又传遍了大山:“上辈难,前辈苦,就是因为没有路;下辈甜,后辈福,因为有了通天路;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永记住。”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