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孕育新希望(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03:26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朱永新:一件有大功的事 本报记者 王伟健 朱永新是苏州市副市长,也曾被媒体称为“学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长”。1997年底,39岁的朱永新开始担任苏州市副市长,在苏州教育界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如取消电脑派位、鼓励特色校、创办教育在线网站、主持新教育实验等。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在网上公开征集提案选题和材料,连续几届提交的有关教育问题的提案,皆引起广泛关注。今年,他又提交了14个提案,最引人瞩目的,是关于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改变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的两个提案 采访朱永新博士,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他的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提案,使他成了“两会”热门人物,一天到晚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但采访他又比较容易。只要一个电话,不管多晚,他都乐呵呵地满足采访者。记者的此次采访,就是在3月7日晚上10点半进行的。冒着零下2摄氏度的刺骨寒风,朱永新站在饭店门口等候记者。半小时前,他刚刚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真应了他的那句话:“有关教育的问题,我就是要多说,多引起人关注。” “提案来自于广大基层教师的共同呼吁” 苏州经济发达,农村教育基础较好,为什么这位苏州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会把关注目光频频投向农村教育?而且提案中列举的材料如此详实,解决思路又很清晰? “因为我的提案来自民间,来自基层。”他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从去年“两会”结束,他就在网上发布消息,征求网民意见,为今年“两会”作准备。 今年2月17日,朱永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了帖子:“2005年,我们说什么?中国教师关心的教育问题”。 反响强烈,阅读上万人次,646人次提出意见,许多都是很系统的文章。 有基层教师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着“系统性障碍”: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失、经费严重不足、管理体制落后。也有教师把经费、安全和质量作为压在农村学校头上的“三座大山”。还有教师建议改“三农”为“四农”:农村、农民、农业、农村基础教育。 “听”到这么多呼声,朱永新重点准备了《关于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关于重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建议》两个提案。 “对农民来说,免去基础教育学杂费,等于又免掉一份农业税,就等于增加收入。”朱永新说,“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调查和测算,如果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每年可减少农民开支105元到422元,等于增加农民平均收入0.5到2个百分点,效果不亚于减免农业税。省下的三四百元,对农民和国家来说,有非常大的意义。”“在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这个经济基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确实让朱永新惊喜。 或许可以说,这条教育新政,与朱永新等一直为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鼓与呼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官员的努力分不开。 但是,朱永新所期待的,还要多一点,他希望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而不只对贫困学生。 “这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最好办法。教育全免费,比免征农业税意义更大,因为有利于改善农民素质,这太重要了。全世界140多个国家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我们的近邻泰国、缅甸、越南也如此。” 他仔细地算了一笔账:农村在校学生约1.3亿人,小学生约为8500万人,初中生约为4500万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的比例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要500元,初中生1000元,两者合计675亿元。如果仅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始完全免费,则只需要200亿元。加上农村教育支出中最重要的教师工资费用,总计446亿元,不过占2002年全国财政收入18913亿元的2.3%,相信国家有能力支付。 “如果本届政府能够实现教育支出占GDP中4%的目标,在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就有了经济基础,完全可以实现我的提案中提出的目标。”朱永新肯定地说。 “穷县财政无力负担,免费义务教育新增资金要靠国家和省级财政” 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落实的关键在于资金。 “现行教育经费投入是以县级财政为主的投入体制,没有区分地区差异,而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很大。”朱永新建议改变现行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模式。东部实行以县级和省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中部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西部则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朱永新看来,现有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制约着农村实行全面的免费义务教育。 “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来管理教育,但并未规定全部由县一级来投入教育经费。以前,义务教育主要是县一级财政支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穷县财政捉襟见肘,负债累累,根本无力支付义务教育费用。这就得让国家来为教育‘埋单’,改革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朱永新说,这需要分类别、分区域地进行财政支付转移。首先,尽快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修改《义务教育法》或者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承担的财政比例,使义务教育投入有法可依,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来源。朱永新说,改革现行教育投资体制不妨分区域进行,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入手,逐步向内陆延伸;从中西部启动,向东部地区扩展;从农村小学阶段起,再扩大到初中阶段。可以从2005年秋季入学开始选点实验,从国情出发,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县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已经很大,建议免费义务教育的新增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担。 这种试点还可以扩大到对城市低保家庭的投入上去。朱永新委员说:“到2007年,让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对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一件有大功的事情。”他的眼中满是欣慰。 徐本禹:要两免一补,更要助农民脱贫 本报记者 吴焰 2003年,徐本禹考取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当年4月,他放弃读研的机会,去贵州省毕节地区偏僻的岩洞小学免费支教。一年多来,他用文弱的肩头,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徐本禹的义举广为传开后,感动了无数的人,许多人追随他成为支教队伍的一员,更多人则用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农村贫困学生。 最近,他被评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两免一补的内容我早猜到了 电话联络到徐本禹时,千里之外的他,正带着3名学生走在从大石村小学去大水乡的路上。 正爬着坡呢。他有点上气不接下气。 曾经设想,听到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2007年让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的承诺时,小徐老师是否会再次泪流满面? 此前,他母校的一位老师曾犹豫地说:说不定他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呢。他支教的山村实在太偏僻了,消息闭塞得很。为了省钱,手机经常只是用来收发短信。 看来这个判断有点偏差。徐本禹显然知道并愿意讨论。尽管手机的信号忽强忽弱,那头的徐本禹捕捉到了几个关键词,立即就高了一个音阶:你是说两免一补吗? 四个字,就把总理报告中的那段内容概括出来。 还不知道总理具体怎么说的,但这个内容我早就知道了。 几个月前,中央、省里就来过几拨人调研,了解农村特别是穷困地区孩子上学的情况。我也参加了一些座谈会。那时就听说可能会有这个政策。他很有把握地说。 有人说,徐本禹靠自己的理想与实践,以及由此感动的一批人所伸出的援助之手,让贵州大方的500多位穷困孩子上学读书,接受义务教育,而现在,温总理要做的,是让全国所有农村贫穷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从某种角度上说,小徐老师与温总理都在做着同样性质的事。只不过,前者是凭着一股热情,属于个体行为;后者,运用的是行政力量,以及可能的法律手段,已经上升到政府行为。 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最关键是让农民脱贫 这个政策确实太好了!相信能让不少孩子重新走入学堂。电话那头,突然传来一声小心,原来小徐老师在叮嘱一位学生跳过一道沟。 你问乡亲们的反应?噢,大伙儿还不知道呢。我们那儿看不到电视,收不到广播,也没报纸。我也还来不及说。当然,大家肯定会高兴。不过,他又喘了口气,肯定不像你们想的那么激动。 为什么? 老乡们对政策的了解,多半是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举动,比如说,下学期书本费、杂费真的不用他们掏钱了,乡亲们才知道这个政策并且传开。 政策绝对是好政策。不过,是不是两免一补后就能让所有贫困孩子上得起学呢?未必。农村孩子失学的最根本原因,是家庭贫穷。很多老乡内心都很希望孩子念书,我去劝他们时说,不收一分钱,只要把孩子送来,但还是有人不肯家里实在太穷了,孩子稍大一些,就要去打工挣点钱。要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读书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得想办法让农民脱贫。 这让人想起徐本禹最近的变化。从默默无闻的支教青年成为感动中国的公众人物后,这位甘于清贫与孤独的志愿者,开始把单纯的支教行动,慢慢地转向利用自己所学专业及品牌效应,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 单靠几个人的支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了,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位朱永新委员网上征求提案的设想,关于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说得非常好。听说他是苏州副市长,那么发达的一个地方,还替大家呼吁教育公平的问题。看来,国家、社会、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来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 霍山贫困女生的期盼 本报记者 郝洪 本报记者资助的山区女孩,听到温总理报告中两免一补的政策,心中好欢喜。 霍山一位中学校长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说了多年的教育投入,终于务实了 我知道这个好消息,老师今天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了 我知道这个好消息,老师今天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了。电话那头,小舒宇急急地说,我还没来得及告诉妈妈,她听了肯定高兴。 舒宇是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中学初二(1)班的学生,因为资助关系,和记者一直保持着联系。她说的消息,指的是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的信息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阿姨,其实去年学校已帮我免去书本费了,学费负担减轻好多了,家里现在压力最大的是哥哥的学费。 舒宇家在与儿街镇三河店村,是村里的贫困户。2001年,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因病去世,断了家中经济来源。身体孱弱的母亲在外打零工,最近是在建筑工地上挑砖头,一天至多挣十几元钱,这是包括80岁的爷爷在内的全家人的主要收入。 舒宇的学杂费一学期155元,比起念高中的哥哥每学期1000多元的学费,少了很多,但听说今后一年可以少交300元学杂费,舒宇妈妈还是很激动。 像舒宇这样的贫困生,我们班上大约有20个。班主任汪中柱老师说,全班58名学生,每年总会有两三个学生辍学,这些孩子中有的并不是交不起学杂费,而是为了出去打工。但归根结底,贫困是很重要的原因。 霍山将有1.57万名贫困学生从中受益 在霍山,将有15708名小舒宇从两免一补中受益。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是典型的山区县,田地收获少,外出打工是农民主要致富途径。这两年霍山致力发展工业,县财政增收不少,但毕竟底子太薄,仍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5708名贫困生分布在霍山近300所中小学校,约有20多所是单班小学。霍山县教育局办公室何主任介绍说。单班小学多处于偏远山区,只有七八个分属不同年级的学生,一个教师。 这些年,霍山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加之中央、省一级财政的支持,贫困学生失学问题已有缓解。但每年仍有上百名孩子因为贫困离开学校。 两免一补政策,会把很多孩子拉回教室。何主任说。在他看来,这一政策的实施应该很顺利。他粗略算了一笔账:小学一学期的书本费、杂费95元,初中为155元,若所有贫困生全部实行减免,大约需要200多万元,县一级财政配套约在2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我们能保证。 至于中央、省一级财政补贴能否及时到位,何主任很有信心。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安徽省召开的全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工作会议透露,安徽将分期实施两免一补,今年首先解决包括霍山在内的19个扶贫县和六安市金安区的两免问题,并明确收费标准教科书费免除标准为每学期小学35元、初中70元;杂费免除标准为每学期小学70元、初中95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初步确定一年按239天补助,原则上确定1元一天,困难地区0.5元一天,逐年加大力度。 两免一补解决了贫困生读书难的问题,农村教育的投入怎么办? 在为两免一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兴奋的同时,与儿街中学校长王荣飞提出另一个问题:两免一补解决了贫困生读书难,农村教育的投入怎么办? 霍山县年财政收入2.4亿元,教育投入多在教师人头费。与儿街中学每年从县财政得到100多万元,都用于教师工资支出了,学校建设费用大多数来自贷款。王荣飞说。 这个现象在霍山普遍存在,许多学校不仅基础设施建设要借贷,营运经费来源也不足。 2004年,在中央、地方两级财政支持下,霍山完成了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所有中小学校都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建起电脑教室。即使是偏远山区的单班学校,也基本拥有一台DVD、电视机和10套教学光盘。 设备是装上了,可用起来太心疼。何主任说。一年下来,仅设备维修费、电费,全县各学校加起来就需要300万元以上,这笔费用到现在还没有争取到,有的学校为了教学需要,只好贷款。 不过,毕竟是个很好的开端。王荣飞说。在他看来,这意味着说了多年的加大教育投入,将以更务实的态度、迅疾的步伐接近目标。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10日 第八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