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雷锋”在利比里亚维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06:30 时代商报

  阅读提示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我维和部队奉命前往非洲国家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

  这些维和官兵大都来自我军著名的“雷锋团”。

  在维和过程中,我维和官兵把雷锋精神传扬到遥远的异国,受到当地人的爱戴和信赖

  2003年10月29日,联合国维和机构致电我国防部维和办,要求我国派遣一支维和部队赴利比里亚参加维和行动,于12月中旬前做好出发准备。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地处赤道附近,人口330多万,曾是非洲大陆第一个共和国。但近年来因连续14年的内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国没有电力,饮用水遭受严重污染,卫生条件也极其恶劣,疟疾霍乱,疾病横行。人民生活举步维坚。

  军令如山,不到20天,优中选优的54名军官、172名士官、49名士兵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赴利比里亚维和工程兵大队。值得骄傲的是,这些官兵大都来自我军著名的“雷锋团”。工程兵大队长由现任“雷锋团”团长初庆华担任。

  维和官兵为地瓜秧欢呼

  经过几个月的封闭式训练后,2004年4月6日晚6点,中国维和部队的官兵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登上了飞赴利比里亚的飞机。飞机一直向西飞,因此,这个夜晚特别漫长。17个小时,他们没有见到阳光。当他们在利比里亚走下飞机时,迎接他们的是酷热而潮湿的天气,他们知道已经离开祖国了。

  初到利比里亚,一切都是陌生的,条件也非常艰苦。没有营房,只有住帐篷,而利比里亚正逢雨季。大雨每日下4至6场,天和人几乎都泡在水里,天也永远是灰蒙蒙的,这些从祖国东北来的士兵,“泡在”这种环境里,境况可想而知。居住环境恶劣还可以忍受,对于热带地区特有的蚊虫,他们却防不胜防,因为蚊虫能带来疟疾。几个战士不幸感染,一会儿高烧,一会儿打冷颤。利比里亚密林中的蚂蚁窝,像碉堡般大,一旦炸营,蚂蚁漫山遍野,咬人一口,疼痛难忍。这些情景,官兵们在国内都不曾见到过。

  按照联合国规定,维和部队在到达目的地两个月之内,一切供应属于自我保障,两个月后才由联合国供给,我维和部队只能从国内带去大量的罐头食品和干菜。每日的食谱除了干菜炖罐头,还是罐头炖干菜。在利比里亚,蔬菜价格极其昂贵,甚至比肉类还贵,一棵大头菜要卖到2美元,听起来令人咋舌。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官兵们体内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很多官兵都患上了口腔溃疡和便秘。司务长看到大家急切想吃到蔬菜,没有办法,只好到市场买了一些新鲜的地瓜秧,熬成汤,每个战士的汤碗里只能分到几片绿叶。这是官兵们来到利比里亚后吃到的最美的一顿饭,大家竟然兴奋得欢呼起来。

  利比里亚枪声不断

  由于多年战乱,利比里亚已是满目疮痍。绥德鲁是利比里亚很重要的一个城市,但现在城市已经不像城市了,居民生活的房子,都是木板钉的,再抹上泥巴,一万多人口的城市,还不如中国的普通村庄。初到这个城市时,中尉公祥忠别有一番感触。营房外不远处,有一个二层楼的半截子工程,主体已经完工了,可因为十多年的战乱,不但没有完工,而且已破败不堪了,如果不打仗这可能就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家,可是因为战争,这家人是死是活已经不得而知了。暮色中,公祥忠看到一个当地年轻人,头上顶着一捆柴,手里拿着砍刀,在蹒跚前行,这里没有工厂,也没有工作可干,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每天打一捆柴,这就是他的工作,而这一捆柴究竟价值几何,谁也不清楚。看着这个年轻人顶着柴在太阳的余辉中远去,公祥忠这才深刻地感觉到,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多么大的灾难。

  人们向往和平,但在利比里亚,和平的来临是那么不易。维和部队在进驻绥德鲁市的途中,就闻到了火药味。当车队行至第三战区时,当地的有些人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友好,他们手里提着枪,有的拿着大砍刀,故意向车队靠近,带队的于洋副大队长发现情况不好,命令车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快速通过。正在这时,突然一声枪响,把一辆车的挡风玻璃击碎,人虽然没有受伤,火药味却真实感受到了。

  公祥忠虽然没有听到枪声,但那种战场的气氛他却真实地体味到了。一次,他护送一台压路机到工地上,当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突然冲出20多个武装人员,他们都举着AK47冲锋枪,要拦他们的车。公祥忠命令车慢点开,不要停,当时车上只有3名我维和官兵,面对20多个当地武装分子,如果引发冲突,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公祥忠抱着一把95式冲锋枪,弹匣里有30发子弹。联合国对维和部队的要求是积极配合他们的要求,只有生命受到极大威胁才能反抗。如果那些人看到武器,可能会引起误解,于是公祥忠把枪口放低到车窗以下,车在他们的叫嚷和枪口下慢慢驶过,没有开火,也没有更多的麻烦。车走了很远,公祥忠才舒了一口气,他不但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战士负责,得让他们安全地回到祖国。

  中国工程兵都是活雷锋

  利比里亚人很崇拜中国的李小龙和李连杰,中国士兵只要摆出一个武功的架势,围观的小孩就会吓跑,他们知道“中国功夫”的厉害。这是通过电影给他们的印象。但他们也知道“雷锋”,这却不是通过电影,而是通过“雷锋团”战士的切身行动。

  中尉公祥忠对此深有感触。一次,他带着工程车去施工,途中看到一辆卡车拉着很多货物和一车的人,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行驶,一不小心歪斜在路基上,车动不了了。司机向公祥忠求助,公祥忠有点犹豫,他们的所在地是第四战区,情况动荡,不知会发生什么事,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如果车拽不好,翻了车,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作为“雷锋团”的战士,又不能见危不救,拒绝他们,会丢中国人的脸。于是他想了一个相对保险的办法,用推土机慢慢地拖,把车慢慢地拖正,然后用工程车拖了上来。整个过程,公祥忠都捏着一把汗。车被安全拖上路后,那些人一边热情地挥着手,一边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喊着:“雷锋,雷锋。”公祥忠当时很受感动。

  中国维和部队有意识地把“雷锋”带到利比里亚,他们印制了《雷锋故事》中英文对照本,分发给当地居民。他们还到当地学校去讲演,和当地学生搞雷锋知识竞赛,并在营房内设立了“雷锋纪念馆”。部队所在地的大吉达省省长彼德参观之后评价说:“我知道中国工程兵为什么出色,因为他们都是雷锋。”

  正如这位省长所言,我维和官兵正是用雷锋精神,证明着中国军人的伟大。

  去年8月里的一天,工兵分队参谋鲁洪荣在和同事散步时,发现一位当地妇女正把一个骨瘦如柴的婴儿放在冷水盆里浸泡,奄奄一息的婴儿不断发出极度虚弱的哭声。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个婴儿因为疟疾而高烧不止,由于无钱医治,这位可怜的母亲只好把孩子浸在冷水里降温。得知原委后,鲁参谋马上回去找医生,当医生来时,婴儿已经死了。这时,这位母亲把生命垂危的另一个婴儿抱来了,原来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只有一岁大,同时染上了疟疾,医生马上对婴儿进行救治。最后,这个婴儿幸运地活了过来。以后,这位母亲每次见到中国军人都要把孩子抱出来,连连作揖致谢。

  而在维和部队驻地绥德鲁市抢险,更让该市市民知道了什么是中国“雷锋”。2004年6月19日,该市由于战乱而无人看管并严重锈蚀的两个约为1000公斤的氯气罐发生了泄漏,方圆1公里的区域瞬间失去所有生命迹象:草木枯黄,活蹦乱跳的小动物变成僵硬的尸体,100多名居民紧急疏散,由于氯气仍在不断外泄,拥有1万居民的绥德鲁市面临生死时刻。

  根据联合国和中国签订的出兵备忘录,处理化学毒剂不是中国工兵承担的责任。但大队长初庆华却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去承担这个危险的任务。于是,35名身穿防化服的中国工程兵冒着生命危险将氯气罐封好,转移到绥德鲁市郊,深埋到地下,并用自己从国内带来的生石灰盖住,从而彻底清除了这一威胁居民安全的隐患。

  当地居民听说中国军人解除了他们的安全隐患,纷纷走出家门,站在中国工兵返回的路上,敲着非洲鼓,跳起当地的舞蹈,向中国军人表示感谢。一个老人边擦眼泪,边大声喊:“中国!雷锋!”

  中国军人受到当地人爱戴

  时间和形象是最有说服力的。利比里亚人终于了解了这些中国的“雷锋”,他们对中国军人分外友好。

  我维和部队桥梁中队曾接到一个特殊的邀请———当地居民要和他们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利比里亚人非常喜欢足球,绥德鲁市有一句名言:“足球可以让战争走开”。当时部队的营房驻扎在一个废弃的体育场,当地居民怕影响他们踢球还举行了游行示威,抵制中国工兵的到来。可今天他们却主动来邀请我维和军人踢球了。原来他们看到中国军人每天辛苦修路架桥,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想以此来报答他们。

  经过几天准备,中国工兵和埃塞俄比亚警卫班各出5人,组成一队,球场虽简陋,但当地居民却非常热情,他们穿戴一新,敲着鼓,跳着非洲风情的舞蹈,如同节日一般。球赛开始了,双方队员踢得都非常尽力、非常精彩,尽管中埃队员尽力拼搏,但结局还是输了一球。球虽然输了,友谊却加深了。3个国家参加同一场比赛,意义自然不同凡响了。那些老百姓高兴地说:“我们像热爱足球一样热爱中国军人。”

  正如所言,中国工兵在利比里亚也受到很多当地群众的帮助。一次,周道海到苦马塘拉沙子。车子一到,几个壮汉立即脱光了衣服,跳入河中,开始捞沙。小孩们用铁桶将沙子背到岸上,妇女们用铁锹把沙子扔到车里。休息时,他们倾其所有,把椰子、木瓜、面包果(非洲特有的水果)送给我维和战士,战士们也把紧缺的药品和面包送给他们。

  回来的路上,周道海的车子陷到了泥里,苦马塘全村的人都出来了,帮着推、抬,却无济于事。一个小姑娘和一个新婚的小媳妇看战士们着急,还掉下了眼泪,她们觉得中国工兵是她们心中最好的人。此时,天又下起了大雨,战士们的衣服全湿了,几个黑人拿来了自己的衣服,让他们穿,有的黑人还请他们去家里吃饭,但都被他们婉拒了,中国军人有纪律。晚上11点,战士们看到了救援灯光,原来一位黑人老人一直冒着雨举着灯,在公路旁等着救援车辆。他把车领到了陷车的地方,车终于一点点被拖出来,全村的人都出来了,依依不舍地为周道海他们送行。

  2005年1月6日,275名维和官兵又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但这段历时8个月的维和经历,可能他们谁也不会忘记,并成为他们一生的光荣和财富。

  时代商报记者马铁文并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