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借鉴古代城池营造艺术-访建筑史学家张驭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18:35 中国新闻网
科学借鉴古代城池营造艺术-访建筑史学家张驭寰(图)
中新社北京三月九日电 题:科学借鉴中国古代城池营造艺术

  ――访建筑史学家张驭寰先生

  作者 刘媛

  中国城池出现甚早,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历代建设的城池约四五千座。这些浩大雄伟的工程,显示出华夏先民的智慧和气魄,对亚洲周边国家早期都市建设也有影响。随着当今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发展,对古城遗存的保护和古城营造艺术的传承更是关注有加。然而多年以来,对中国古代城池建设的论著,专书甚少。正当其时,一部全方位扫描中国古城规划选址、城工建设、筑城方式以及各个部位细节处理的《中国城池史》横空出世,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响,一年半来发行二万四千余册。

  受梁思成先生熏陶

  三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走进了北京建国门内东总布胡同一座宁静祥和的小院,拜访了该书的作者――中国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张驭寰教授。他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教授,曾在建筑大师梁思成麾下工作多年。

  张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国家危难之际的东北吉林,五十年代初百废待兴之时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随后来到北京时任中央重工业部设计司工程师,参与过“一五”计划时期不少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和审核。一九五六年他被梁思成先生看中,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与中国科学院合办的“建筑历史研究室”担任助理研究员,协助梁先生研究古建筑。后来又转到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任职至今。

  他受到梁先生严谨治学风格的熏陶,辛勤耕耘,曾连续数年每至冬季便一头埋进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又不顾风霜雨雪,路途坎坷,全国田野考察行程七十万公里,对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城市、布局、规划等方面有深入而独创性的研究;他厚积薄发,迄今出版了三十三部关于中国古建筑和建筑史方面的学术专著,先后进行仿古建筑设计六十多项;他多次赴境外讲学,出任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八所国外院校的讲座教授,在台湾十数所大学讲学,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建筑文化得以更系统更清晰地展现给世界。

  古城池规划建设对当今有启示

  说到中国古代城池建筑思想的形成,年近耄耋的张先生娓娓道来。他回顾,起初城池是为人们聚居而发展起来的。考古人员发现,建城时间较早,形状较完整的当首推史前龙山文化藤花落古城遗址,这是中国城池的开端之一。尽管中国数千年来的城池建设,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其糟粕,但其精华还是对保护旧城、改建旧城和新城市的规划建设有许多启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被提到日程上来,但对古代建筑本身保护不够。当我们以“大跃进”的速度建起了令世人夸耀不绝的现代化建筑群时,寄寓着灿烂民族文化的古城门、城墙、佛寺......却被纷纷拆毁。

  前几年,又有不少人打出“经营城市”的旗号,或旧区大拆大建,或盲目开发新区,掀起新一轮圈地热。实际上,中国古代的许多城池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西部不少汉唐故城就是不顾水资源等承受能力,无节制地扩大规模,最后消失在大漠深处。而试观迄今保留下的古城,基本上都是依托山水,节约用地的。又如“大街小巷”的规划原理,中轴布局的理论就很适于人居环境,达到出入方便、居住则安的目的,但今天的一些城市新区,不论东西南北,一律建宽阔的大街,无分主次,既占用土地,又喧嚣吵闹。

  张先生在《中国城池史》一书中,就城乡建设与山水、桥梁、公共建筑布局、绿色景观与艺术景观、军事防御方式等方面对今天的借鉴作用做了深入分析。“值得庆幸的是,政府现在强调科学发展观,中国城池建设又有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他指出。

  话题从四合院到南洋古建筑

  张老说到这里,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近年来媒体对四合院保护问题的种种讨论。有人主张四合院是北京的象征,是文化遗产,要坚决保护;也有人主张四合院阻碍了城市现代规划,不需要花大力气去维护。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是件好事。但四合院毕竟是等级制度的产物,正房、厢房、倒座都是一种等级制的象征。时代变了,社会前进了,四合院可以有所选择的保留。但砖木结构的四合院要妥善保存的话每年都应翻修,要大片完整保存的话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现代城市生活和规划也无大益。因此,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应该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慎重考虑,科学决策’。”张教授说。张老的研究兴趣不仅限于国内的古建筑,他最近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中国建筑风格对东南亚各国建筑的影响。目前,他正在准备出版《中华传统建筑之流传--中马文化交流的见证》一书,该书以马来西亚的寺院、庙宇、书院、传统住宅为重点。比如:他发现,这些建筑式样保留中华民族古代建筑某些特点;又中西合璧,装饰感强、雕刻花纹;注重色彩,大胆尝试各种颜色,以红色为主;使用许多新材料,就地取材等等。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张老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意义和启发,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建筑学的层面。悠悠百年,自有能辨之者。衷心祝愿张老先生健康长寿,出版更多佳作。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