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每个神童都同样的幸运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3日11:46 大洋网广州日报 |
本报综合报道 历史善待了一些神童,比如莫扎特和爱因斯坦,但并不是每个神童都如此幸运。 20世纪早期,两位同样是天才的少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1906年,年仅11岁的诺贝特·维纳进入塔福大学,并于1909年进入哈佛读研究生。也是在1909年,一个名叫威廉·詹姆士·希迪的11岁天才少年,进入了哈佛。后来,维纳成为了控制论之父,而希迪则成为一个寂寞潦倒的电车车票收藏迷,才46岁就去世了。 天才儿童需要专门辅导 同样是天才,结果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这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在维纳和希迪的年代,这些有着超凡天赋的孩子能够得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他们经常因为无法被人理解而遭到孤立。这些孩子在被宣告为天才后,就将生活在众人的注目和期望之下,有的孩子也许能够茁壮成长,有的孩子则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家朱莉安·斯坦利开始研究在数学方面有超常能力的孩子。斯坦利指出,这些孩子需要专门为他们提供的课程。1979年,他在巴尔的摩大学开办了“天才少年中心”。 如今,在美国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中心。同时,互联网也为这些神童的父母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学习激情妨碍交往能力 不过,即便有充分的资源,要培养一个全面的天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许多孩子虽然对学习有着很大的激情,但这种激情也妨碍了他们发展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 加利福尼亚就曾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该州有一位名叫阿佐根·德·梅罗的男孩,从小被父亲当作天才来培养,11岁时就大学毕业。可是大学毕业后,梅罗自己却选择回去上中学。 另一位名叫格雷戈里·史密斯的男孩仅13岁时就拿到了大学文凭,如今15岁的他正在维吉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同时,他也一样享受普通男孩的各种乐趣。他说:“我觉得自己还是像孩子一样,我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会去看电影,看电视。” 不过,史密斯表示,他也会觉得自己对整个世界负有某种责任,“我知道自己被赋予了特殊的才能,这使我有更多机会更好地理解整个世界。” 自我期望会自我毁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每个人在长大后也都会遭遇梦想落空的沮丧。然而,对于这些有天赋的孩子来说,成功的压力要比普通人更强烈,而且一旦无法实现对自己的期望,很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自我毁灭。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心理学家斯坦利讨厌“天才”这个词,他说:“这些孩子们并不是什么天才,他们只不过是擅长考试的孩子。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只有一个爱因斯坦,也只有一个莫扎特。在一段时间里,也只能有一位美国总统。”(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