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面提高管理现代金融企业的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19:39 人民网

  曾庆红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第2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当前我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理解,也加深了我们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下面,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我认为作为一名金融系统党的领导干部,当前要从树立“一个理念”、加强“三大修养”、坚持“四个第一”这三个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管理现代金融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一、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阶段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精髓

  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存亡的根本性因素。能否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归根结底取决于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历史和现实都说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不断提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要经受住这些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与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既是我党55年执政经验的结晶,又包含着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得来的,不仅指出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赋予党的执政理念深刻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既是开阔政治视野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我党执政理念日益成熟的标志,并将给中国政治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一方面,它是我党执政方略更加完善的标志。执政方略,就是关于执政的全局性计划和策略,体现了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任务,对实现执政任务的方法、手段、途径,对指导执政实践的理论、纲领、路线的理论思考。上述执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形成了科学的执政理论,制定正确的执政路线。这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党执政方式更加科学的标志。我们党今天的执政方式不仅同战争年代的领导方式不同,而且也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方式不同了。上述执政理念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基本的执政方式明确下来,这正是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有效统一全体党员干部执政思想和行动的一面旗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政党要推进自身纲领的实践,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是,有没有政治品质高尚和政治智慧成熟的执政理念来指导执政实践。十六大以来的两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已经成为有效统一全体党员干部执政思想和行动的一面旗帜。这一执政理念的鲜明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思想境界。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运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是要冒政治风险的,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处于领袖地位的政治家们更是如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短短两年间就进行了从“科学发展观”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理论创新,就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当前,我党确立的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是建立在总结国际上许多老牌大党因能力弱化而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和党执政能力与执政使命不相适应状况基础上所形成和产生的理论成果,并对国内外和党内外的发展新态势作出了系列化的新判断,对面临的各种新挑战提出了新对策,对加快发展和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新任务形成了的新思路,不仅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和谋大事、创大业的精神风貌。如果没有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和谋大事、创大业的精神风貌,任何政党尤其是大党是无法完成任何创新的,更难于创树大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就是要解决在国内外错综复杂和党内发生许多变化新情况的环境下,如何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而推进党执政使命的实现,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三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品质和想民、利民、爱民的亲民情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最高利益。这一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上,主线在于强调增强执政能力是人民的要求,执政力量的源泉来自人民,执政方式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增强执政能力的根本出发点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符合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二、加强“理论、战略和党性锻炼”三大修养,是现阶段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点

  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按照党的执政理念的要求,我认为当前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切实提高执政能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

  理论学习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理想和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的前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同在,风险和考验共存,这对坚定全党理想信念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思想呈现多样、多元、多变这“三多”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强化科学理论的武装,坚定全党的理想信念,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真正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为此,我们要解决好思想、学风等方面存在的学习不自觉、不深入、不系统、不联系实际等突出问题,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把强化理论武装的工作引向深入。

  理论武装是帮助我们解决提高执政能力的方法论。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不能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能对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理论上的回答,党的执政能力就不可能提高。我们党之所以坚强有力,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坚持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转化为工作思路和科学工作方法,转化为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

  理论创新和发展是我们实现持续执政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理论创新、理论武装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并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经过延安整风教育,全党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的学习教育活动,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使全党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推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续在实践中探索,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通过持久深入地开展理论创新和发展,继续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使全党进一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大大增强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实践证明,科学理论一旦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二)增强战略观念,以战略的眼光和思维主动推动全面加速转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加速转型问题。未来17年(2004-2020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必须增强战略观念,以战略的眼光和思维来关注、认识、思考、实践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战略问题,主动推动全面加速转型:

  一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论”,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步伐。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协调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保障加速经济和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目前,政治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制度设计、创新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尤其是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落实群众应该拥有的“四权”,并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是积极创造开放式的、公平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加速转轨时期,全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应该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最硬的道理”。众所周知,局部的开放只能实现有限领域的公平;最大限度的开放才可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开放式的发展环境是实现公平的首要条件。因此,我党在今后的执政过程中,既要加快开放经济领域的步伐,也要加快开放社会领域的步伐,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旗帜下,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加速转型期,我们应该把以“物(商品)”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满足十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包括首先满足全体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诸如衣食住行、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进而使他们不断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真正做到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实现人类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为致富者提供机会;为社会福利提供财源。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个有利于”等思想的核心,以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都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面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我们不仅要动员全国人民投身于经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的“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还必须向以先进生产力为依托的“工业强国”、“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迈进。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五是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对话机制。当今世界上经济繁荣背后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因此经济发展并不一定会自动带来社会的进步。中国目前之所以要加速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就是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政策的不完善只是问题的表象,社会框架不完整,各类组织发展不充分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传统的“强政府、弱社会”或者“大政府,小社会”格局,使得政府单独管理的局面很难解决日益增加和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无论其愿望有多好、出发点有多么高尚,皆会受到自身治理能力的限制。政府部门已经无法成为一个惟一的治理者,政府必须与企业、社会其他组织共同治理、共同管理、共同生产与共同配置。在加速转型期,推行政府职能转变会使许多职能从政府转移到社会,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必然导致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理。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快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对话机制,积极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落实民间社会与政府共同治理的合作关系。总之,社会对话应该成为加速转型时期部分政府管理工作下放的一个重要形式。

  (三)加强党性锻炼,以自觉修养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党性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和行为的原则,党性锻炼是共产党员须臾不可懈怠的必修课,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更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前提。党性锻炼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前提,锻炼得越自觉,进步就越快。

  党性锻炼要把握“三个基本关键点”:一是学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论”,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党性修养的根本途径。二是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党性锻炼的有效组织机制。党组织应该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落实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与监督,强化党性观念。党员应该积极参加党课教育和党的组织生活,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约束。三是

  党性锻炼贵在持之以恒。党性锻炼无止境,只有一辈子坚持不懈地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性锻炼要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核心是正确认识权力的性质。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核心是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三是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核心是牢记“两个务必”。

  三、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质量是第一责任,效益是第一目标,人才是第一资源”四项原则,是现阶段金融企业领导干部实践新的执政理念、提高管理现代金融企业的能力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促进金融的安全、稳定与持续发展是我们金融系统党员领导干部贯彻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提高管理现代金融企业的能力的重要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质量是第一责任,效益是第一目标,人才是第一资源”这四项原则。这“四个第一”是在我国金融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表面上是业务问题,实质上是党性问题;直接表现为管理水平问题,深层体现为贯彻和实践新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

  坚持“四个第一”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增长的关系,以有效的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

  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本质上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具有对立性。企业的短期利益主要是体现为当期业务规模的扩张以及账面利润和会计收入的增加,长期利益则主要体现为长期稳定的盈利增长或市值增长。企业长期稳定的盈利增长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银行自身的条件看,包括各种资源的持续投入、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内控能力的持续提高、金融产品的持续创新、市场拓展的持续深入、服务质量的不断优化以及社会影响力的逐渐扩大等等。如果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于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而忙于应付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自然就会忽视以上条件的创造与维护,失去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考虑,失去一些重大的投资机会,失去未来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这样,就难以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盈利增长,使得企业的长期利益受到影响。特别是,金融企业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片面地追求当期业务规模的扩张和账面利润或眼前利益的增加,就往往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放松风险管理、放松成本控制,从而累积风险隐患,背上不良资产包袱。追求长期利益,符合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保证金融企业经营安全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金融企业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又具有统一性。一定条件下的短期利益是长期利益的基础,与长期利益是一致的。长期利益寓于短期利益之中,短期利益是长期利益的阶段性实现形式。没有一定的短期利益,银行追求长期利益就会缺乏动力,就会缺乏支撑,长远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完全不顾短期利益是不现实的。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行卓有成效的市场开拓,这家企业就很难站稳脚跟;如果不能紧紧握住发展中的每一次机遇,扎扎实实地走好发展中的每一步,这家企业就会很被动,并逐步丧失竞争力,最终败下阵来,也就谈不上对长期利益的追求。金融企业追求长期利益,关键是要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因此,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辨证关系表明,增长要服务并服从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才是金融企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正确处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将做大做强作为现阶段经营工作的突出任务。

  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实质上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发展的本质是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扩大,即“做大”的过程,而管理的本质是不断提高企业内涵素质,即“做强”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做强与做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速度体现为做大,效益、后劲体现为做强,其中,大是形式,强是内容,而发展的本质就是要追求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做强与做大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所谓强本身就是大的概念,因为在强的评价标准中有许多就是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等衡量大的指标。因此,不大而强是异想天开;不强而大是华而不实;强而且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风范。做强只有在做大的过程之中才能实现。离开做大单纯为强而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强。这是因为只有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才有实力面对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有能力挑选更优秀的客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有更强的盈利能力;有更强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只有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才能在实践中培训、培养和锻炼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才能在日益拓展的舞台和市场空间中,锤炼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全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正确处理发展与质量的关系,进一步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与质量的关系实质上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发展不足是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的最大现实,加快发展必然是第一要务。既然是加快发展,就需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从而难以健康地生存和成长。但是,加快发展的速度必须与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相适应,必须以保证资产质量为基本前提。因此,二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集中体现在质量是金融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这一前提上。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金融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由于金融企业的高风险特质,再加上金融风险所具有的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金融企业只有控制和管理好了风险,才能形成利润。尤其是,金融企业的利润必须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是覆盖了未来风险以后的利润,而不是一般财务意义上的账面利润或当期利润。所以,金融企业利润要受到风险管理能力的约束,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则集中体现为资产质量。这就是说,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决定着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影响着它的利润。从这个角度讲,质量是金融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处理质量与速度的关系上,必须始终坚持“质量是发展的第一责任”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各项业务保持健康的发展和持续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发展与效益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与效益的关系实质上是盈利能力与利润的关系。发展与效益的关系远比其它关系更加复杂,在具体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往往需要科学把握和合理运用,它既是战略的考量,又是管理的艺术。在盈利模式不变的条件下,发展与效益的关系就简化为规模与利润的关系。金融企业是一个规模经营的行业,要保持持续的盈利,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在正常经营且盈利模式不变的条件下,一般是规模越大,利润越多。在盈利模式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因为内部经营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效益的变化。这时规模与利润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此外,由于战略或策略上的考虑,有时盈利能力增强,但并不表现为利润增加;同样,由于某种经营决策上的安排,有时利润的增加也并不代表盈利能力的增强。

  总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必须要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注重企业未来的、潜在的盈利能力,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金融企业要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就要做到既保持账面利润的适度增长,又要把账面利润最优与压缩不良资产和消化历史包袱结合起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一般而言,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效益,效益的提高又为持续的发展增强后劲,但在具体的经营背景下,则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以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为原则,合理地进行资源的分配和合理地把握发展的节奏。

  (五)处理好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金融企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当前首先是要把握大局,坚决服从、执行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因为局部利益去损害大局利益,这既是切实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次,要遵纪守法,合规经营。否则,小则损害我们自身的形象、危及资产安全,大则损害金融业的形象,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因此,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产生负面影响。第三,要切实履行对股东和对员工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创造良好的效益,尽力满足股东和员工的合理利益,我们就不能说是很好地承担了我们的责任。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