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福建“隐形慈善家”呼吁——“资助贫困生不能‘包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06:48 重庆晚报

  黄启雄是福建一名普通服装商人,已连续在重庆资助120余名贫困生,但从不和这些贫困生见面,也不和他们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被人们称为“隐形慈善家”。

  黄启雄认为,“长期固定助学”方式存在弊端,并发出呼吁——不能“包养”贫困生。

  黄启雄的“理论”在慈善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行为 只捐钱 不交流

  黄启雄40多岁,面容和善,说话底气很足。从2000年起,他每月到重庆来一次,专门资助贫困生,到昨天为止,已资助了120余名。

  但是,从2002年开始,黄启雄养成了独特的捐资助学习惯:每月变换一次捐助对象,不和贫困生见面,不和他们进行书信等感情交流。他自称家里有几百封贫困生来信,但都没打开。在出示其中几封信给记者时,封口还贴得牢牢的。经他允许,记者当着他的面拆开了其中一封。

  一名忠县的初一女生在信里说:“尊敬的黄叔叔,你是我最好的亲人,请你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任何人(指刚刚萌芽的早恋——记者注),感谢你支持我的钱,你的生活一定很紧张吧,直到期末也没把钱寄来。”

  黄先生说,从这名女生的信里,可以看出很浓的依赖意识。另有一名他曾经资助了5年的学生,每月写一封信过来,“和这两封信一样,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一般先说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说自己和家庭的困难,对资助表示感谢,最后询问下一步资助计划,追问什么时候寄钱。”他们的来信,缺少童真,缺少为解决贫困而采取的办法。“所以,我基本上不阅读他们的来信”。

  由此,黄先生形成了自己的捐助原则:绝不“包养”贫困生!理念 只帮急 不帮穷

  “因为我有个理念:‘帮急不帮穷’。每个人都会碰到暂时的困难,更何况相对贫困的学生?资助他们是一种善举,应该不容质疑。但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之所以贫穷,除了客观条件之外,也和这个人的性格、平时的行为习惯、勤劳程度等有关。一个人的贫穷是没办法帮助的,我们只能帮助暂时的困难。不能让贫困学生产生依赖的想法,更不能使有些家庭因为自己子女受到资助,也产生依赖想法。”

  其次,黄先生认为,不能通过长期的“包养式”资助,强化贫困学生的感恩戴德之心,或者强化自卑心理。不和贫困生见面和交流,可以淡化资助人对贫困生的影响,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有利于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也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和资助人相处时感到尴尬。

  黄先生还尖锐地指出,淡化和贫困生的感情交流,符合社会提倡的“做好事不留名”理念。如果有人希望通过资助贫困生来获得回报,“那我奉劝他,不如去买彩票。”否定“包养”引发争论观点一: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的感情

  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宋志刚明确表示不同意“包养”说法。他认为,有些人在助学过程中觉得贫困生的表现比较好,双方的感情比较深,就可能从小学一直资助到大学。这段资助时间对于人生来说比较短,对于贫困生的影响,积极方面是主要的,基本上没有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否认资助人和被资助人之间的感情,这类感情是美好的,也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观点二:防止感激转化成依赖

  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冯泽永院长认为,中国人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贫困生对资助者感恩或崇拜是心态良好的体现,但要防止这种感激转化为依赖甚至爱慕。此外,资助者绝不能怀着“施恩图报”的目的。慈善事业是社会较大收益者补偿最小收益者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实现社会正义与和谐的重要手段。不管是短期资助还是长期资助,都值得提倡。观点三:应把爱心当成鞭策

  重庆交通学院社科部人文研究专家张晓平老师分析认为,贫困学生不仅是物质上的弱者,更是心理上的弱者,他们往往不易理解爱心捐助的全部意义。因此,应该通过教育等辅助手段使他们突破狭隘的针对资助者个人的感恩,而把这份爱心当成一种鞭策,不断努力进取,期望有朝一日自己有能力时,能将这份爱心不断延续下去,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所以,黄先生的理论有一定道理,资助人不应该给学生造成“包养”的错觉,应该自觉减少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影响——“这是社会给贫困生的帮助,而不是个人的施舍。”新闻链接9成企业无捐款记录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慈善总会获悉,我市目前共有企业15.75万户,只有大约1/10有过捐款记录,其余9成企业在社会慈善业方面做得不够。

  据介绍,从1985年至今,市慈善总会一共募集到4000多万善款,帮助1.2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及250名贫困大学生重返课堂。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重庆的慈善事业相对落后,因为重庆的经济还不够发达,生活富裕的“中产家庭”还不多。其次,市民的慈善意识不够强,少数富人不愿意捐款“露富”,部分“小资”沉醉于固定的生活圈子,漠视弱势群体的存在。

  虽然反对“包养”,但黄启雄先生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助学当中。他说:“我虽然读的书不多,但能深刻感受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现在上不起学的孩子还很多,但踊跃捐款的慈善家非常少。”他呼吁市民们增强慈善意识,发挥政府或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通过它们,将捐款送到每一个孩子手中。

  (记者 刘邦云 赵倩 实习生 詹阿娜 采写)网络编辑:甘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