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贵州乡村寄宿学校遭遇收费难题(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01:40 新京报 | ||||||||||
2004年8月27日,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一名10多岁的男孩在放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开办使很多孩子省去了每天爬山路上学的跋涉之苦。本报记者倪华初摄
威远中学坐落在贵州省长顺县城附近的威远镇上,14岁布依族女孩杜芬的家与学校有两个多小时路程。这是全镇惟一的初中。全校共有824名学生,开学已经20多天了,还有50多名学生没来报到。 3月6日,星期六,学校老师分成四个小组,去没报到的学生家里劝说学生来校上学。在这里,类似的工作在每个学期开始时都必须进行。 威远中学是贵州较早尝试寄宿制的学校之一,正在上初一的杜芬也因此省去了每天上学的山路跋涉之苦。 作为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的试点地之一,贵州省计划投入资金92714.2万元,在从2004年开始的4年时间里,在全省83个县推行农村学校寄宿制。 点着火把去上学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之前,贵州省已进行了一次旨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的大规模“撤并校”工作。 这项工作在2002年展开。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办学精神,一些教学点、复式班和村小学相继关闭,仅当年全省小学学校数量就减少了近4000所,教学点减少了40298个。当时预设的目标是:2002年基本取消复式班,2003年基本取消教学点,2004年村小学在1999年基础上减少50%以上。 在当年贵州省政府下发的“黔府办发109号”文件中,规定了每所完小的覆盖人数为5000人左右,最小规模12个班,在校生500人左右,乡(镇)中心完小最小规模18个班,在校生达到800人左右,覆盖人口8000人左右。在农村完小服务半径3公里以内的区域,不能有其他小学和教学点。 同时,文件要求重点办好乡(镇)中心小学、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开办寄宿制。人口较少的乡镇可办九年制学校,其他小学一律不再办附设初中班。 事实上,撤并校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一些操作难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在多山的贵州,随着农村教学点的撤并,许多学生们步行一两个小时去上学的现象多了起来。 雷山县10岁的布依族男孩陆见勇。现在每天要翻过两个山头去相邻寨子上学。母亲一直不放心儿子走山路,直到他10岁才送他上小学一年级。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点着火把,一直把他送到学校才回家干活。下午放学后,陆见勇再跟着本村大点的孩子一起走回家。后来,学校为了照顾这样的学生,把作息时间定为早上9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 黔南州长顺县摆渡乡三合村的村小也是在这次调整中被撤并的。三合村下辖9个村民组,总人口864人,属苗族聚居村,有适龄儿童100人。 正在就读3年级的苗族女孩杨青在学校撤并后的第二天辍学了。她连续三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成绩一直排在前三名。决定不去学校的那天晚上,杨青和父亲抱头痛哭。杨青的母亲已经去世,杨青说她每天要帮父亲干活,给父亲做饭,学校撤并后,自己只能去乡中心小学上学,路太远,只能住校,可是家里没钱交住宿费,自己也不放心父亲一人在家。 村支书杨大华几经考虑,做了一个违反政策的决定。他发动村民,又重新修建了一所小学,由学校聘请代课老师上课。目前,这个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默许下,正常运转。村民们希望,上面能给学校调来两个好点的老师。 而在独山县打羊乡,另一种情况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该乡白岩小学和龙泉小学合并后,没有学生生活管理人员,几个住校的低年级学生经常尿床。因为怕人笑话,他们不敢把湿被子拿出来晾晒,晚上又钻进尿湿的被窝睡觉。而学校的学生食堂,也只能代学生蒸饭,很少做菜。该小学的校长说,就是做一般的菜,也有许多学生因为家庭贫穷吃不起。 绝大多数住校生都是自带米,由学校代为加工,配上油辣椒解决就餐问题。 “两年之后,再回头看这个政策和落实情况,政府也意识到了当初的一些不理性。”贵州省教科所原所长刘旦元说,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撤并校点后引起的学生食宿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2004年以后,除了小规模的合并,这项工作已基本停滞。 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有关人士表示,整合资源、优化办学条件的思路是一定会坚持的,但是贵州的大部分农村都处于山区地带,山大沟深、河流、毒蛇等都给儿童入学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下一步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将在寄宿制学校建立的基础上进行。在条件没有具备时不再轻易撤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