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江治污须算好两笔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07:58 东方早报

  在全国两会上,保护长江、治理长江流域水污染是一个年年要说的老话题。今年两会期间,同样有代表和委员呼吁加快长江流域水污染的治理,称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10年以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全国政协委员陈宗兴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建议,尽快制定综合管理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专项法律。

  不久前,我曾采访过某跨国造纸巨头,该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称,他们设在江苏省的一家造纸厂以长江水为生产用水,进厂的长江水却根本达不到生产用水要求,必须经过处理才能用于生产,而该厂经环保设施处理后最终排出的废水竟然比进厂的长江水还要好。听到这个说法,当时我瞠目结舌,不是因为这家造纸厂环保做得好,而是惊于长江之污竟已如斯。

  长江纳污数量之大,令人心惊。按陈宗兴委员的说法,2003年长江流域废水排放总量为163.9亿吨,占全国污水排放量的1/3,这意味着长江每分钟要吸纳3万吨污水。

  长江污染为何积重难返?长期以来,长江水污染在治理上采用的是一个个排污点源的分散治理,根本没有把长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治理,忽视了对长江的环境容量研究,且不说沿岸不少企业大肆超过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即便长江流域成千上万的企业都达标排放,如此大量的达标废水进入长江后,只怕也已远远超出了长江所能承载的污染负荷。

  因此,长江治污要算好两笔账:一笔是长江的环境容量账,也就是算清楚长江究竟能承载多少污染负荷;一笔是长江的污染责任账,即谁来为长江的污染承担责任。

  首先,必须以长江的自净能力为依据,以流域的环境容量为依托,确定全流域的排污总量,并将这一总量根据各地发展实际、人口总量、产业状况等因素分解到沿江各省、各市以及各个排污单元,让每个排污单元明白自己最多能向长江排多少污染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长江能维系自身的生态系统,为沿江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有多大的环境容量,才能定多大的发展盘子。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环境容量应该成为一块“短板”,决定区域经济最终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环境容量的“短板”效应有利于促使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确定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规模,合理配置环境资源,自觉通过对区域内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排污量调配来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腾出环境容量来发展新型工业和环境友好企业。

  长江治污难的另一症结在于没有建立起全流域的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不少沿江地区没有治污的积极性,结果是下游抱怨上游排污污染了长江,影响了自己发展;上游抱怨自己治理长江是“吃力不讨好”,是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为下游做“嫁衣裳”。确定和实施环境容量之后,恰好可以通过不同区域对环境容量的“买”与“卖”来实现水资源利用的补偿,实现上下游地区对水资源的公平利用。

  再来算第二笔账。多年来长江污染治理一直陷于一种怪圈,一边是一些排污者大肆超标排污,一边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治污,无形之中形成了社会财富为少数人的排污行为“埋单”的怪现象,排污者悄无声息地将污染转嫁给了长江、将治污成本转嫁给了社会。

  更有甚者,流域内出现特大水污染事故后,有地方政府领导竟然出面为肇事企业开脱责任。原因似乎也很简单,即使污水顺流而下,当地政府鲜有责任,而企业终究是地方财政和税收的贡献者。两相权衡,“卒”、“车”之分立明,保谁丢谁也就不难理解了。

  针对跨界河流污染普遍存在的责任难分清的现象,去年12月17日通过的《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了沿江地区政府水质达标责任制和上下游交界断面水质交接制度,并明确因污染积累导致下游水域地表水(环境)功能退化的、因水污染事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因控制不力导致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造成下游水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不到规定标准且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沿江相关人民政府进行适当的地区间补偿。

  依据江苏省这一立法的规定,在江苏省辖长江流域范围内,流到下一行政区域的水质好不好,能不能达标,不再是与地方政府无关、可以视而不见的了,一旦水质超标,就要从自己口袋里掏钱去补偿因此受到损害的地区。这一做法明确了政府和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促使沿江各地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区域内排污者的监管。

  江苏建立水质达标责任制和地区补偿机制,尽管只是长江流域治污的一个地方性法规,其立法精神却是《环境保护法》中“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体系在流域治理中的具体体现。所以,如若进一步站在长江全流域的角度,从长江专项立法的高度推行这两项制度,我们离根治长江污染就又近了一步。

  水质好不好,生活在其中的鱼儿最知道。欧洲的莱茵河就走过了一条从治理污染到寻求沿河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在1987年通过的《莱茵河2000年行动计划》中,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以能否实现大马哈鱼(莱茵河的标志性鱼类)回到莱茵河作为检验河流生态整体恢复的标志。2002年底,莱茵河终于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成群的白鳍豚自由地畅游长江呢?

  (作者系《中国环境报》法苑版主编)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