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读书无用论”告诉我们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4:26 中国新闻网

  “知识改变命运”,让孩子好好学习、上大学早已成为望子成龙父母的共识。但近年来的严峻现实,却让人不得不对此重新思考。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专职副主委程苏指出:花高价供子女上大学,可子女毕业找不到工作,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的社会问题。青海海东地区人事局的数据对此给予了有力证实:2000至2002年,海东大中专毕业生有4376人,除少数进入企业或临时受聘事业单位外,尚有2372人未就业;2003年毕业2148人,就业326人;2004年毕业1568人,就业239人。

  程苏认为西部地区扩招比例明显偏高。青海近3年高考升学率均高达80%以上,但一次性就业率只有45%。严峻就业形势、高投入低产出,加剧了农村贫困。过去是一个大学生脱贫一家人,现在是大学生越多的地方,贫困家庭也越多。新“上学无用论”迫使一些家长让上大学的孩子中途退学,这一趋势更波及到了中小学。

  上述问题绝非孤立。透过中、东部较发达地区毕业生的就业难,完全可以想象就业机会和岗位更少的贫困地区的难度了。如今毕业即失业所折射出的,实际是观念、教育本身、宏观调控、市场环境等深层问题。

  的确,过去大学生是少数天之骄子、用人单位眼中香饽饽。但不断扩召,每年新增几百万使香饽饽早已“臭街”。大环境不同,观念也得转变。首先,上学是为求知的目的必须摆正,虚荣心、“赶时髦”是不行的,指望靠上学“光宗耀祖”也已过时。而且,上大学成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必须考虑家庭经济状况,量力而行。这并非剥夺受教育权利。事实上,这是接受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做到对高等教育大包大揽。

  公众观念存在问题,有关部门宏观调控、引导做得如何呢?教育本身不是目的,使人具备融入社会的本领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目标。而人才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又不是简单的逻辑关系。行政命令、一味猛增指标是能圆不少人大学梦。表面看这迎合了人们受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国民素质,教育大发展还是新经济增长点。但是梦早晚得醒。因为“高级”人才“大跃进”必须市场提供更多“高级”职位。但短短几年一些地区的发展根本跟不上毕业生猛增的步伐。大学生多如“白菜”、随便挑恰恰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教育产业,忽视市场规律的后果。

  而教书育人成赚钱产业,这同样引发了大量争论。对错姑且不谈,既然是产业,就应面对两个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应直接影响“销路”。按这个思路,如果学校、专业没能教给学生足够知识、谋生技能,或得不到社会认可,那就是不合格、误人子弟,教师应下岗,学校得关门。但在扩召大形势下,我们看到的是大学四年课程几十门,门门蜻蜓点水,所学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就业难,毕业就失业;但作为“生产者”的学校却始终“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从未对上述问题负责。

  再者,产业还牵扯“投入”和“产出”。扩召后学费涨的倒是立竿见影。4年下来,学费生活费一般七八万。富裕家庭能当是“投资”或“消费”,可贫困家庭呢?只能东拼西借、助学贷款。一些人不反思扩召、高收费、教育本身是否有不当之处,反将就业难归咎学生“期望值”太高。招聘会人山人海、求爷爷告奶奶递简历、大四几乎都用来找工作,这能说学生不实际?最起码这上学的投入与产出帐要算算吧。如今发达大城市月平均工资1000多至2000元,刨去衣食住行,偿还数万元的学费都得好些年,更别说月收入仅几百的落后地区了。

  高投入低产出,甚至没产出,使上学同样蕴涵相当经济大的风险。只管“产”不管“销”,教育产业也算独一份!

  上大学是知识的积累,能提高素质,这是事实。但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上学抱有过分功利思想、孤注一掷、指望出人头地,在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而教育成为赚钱产业的事实,虽感无奈又必须面对。但无论如何,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清醒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恪守“为人师表”道德底线。

  如果只顾扩召多赚钱,其它全部大撒把,将是典型的推卸责任、奸商行径!不联系各地实际,不重视提高教学水平,一味大干快上“制造”大学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更是极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短视行为。在我国教育投入宝贵有限、几千万人生活依然贫苦的前提下,局部的超出承受范围的教育“过热”,是该引起高度警惕的时候了!

  【来源:东方网;作者:蒋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