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在全国高职教育的前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4:59 扬子晚报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由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政府共同建设、江苏工业学院和常州5所高等职业院校组成、全国第一个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色的教育园区。

  园区2003年初动工兴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1082户居民的拆迁安置、28家工厂的搬迁新建,已建成115万平方米建筑,各项设施基本配套,建设速度惊人。6所院校近两年生源充足,学生报到率均在95%以上,远远高出一般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供不应求,2003年、2004年的毕业生100%签订了就业合同,2005年尚未毕业的学生已有85%签订了就业意向。近两年园区学生先后参加全国全省等各项技能大赛26次,共获得团体和个人10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3个、二等奖50多个。去年园区接待中外参观考察团上万人次,各省分管教育的领导纷纷来园区考察,中央领导及江苏省的多位领导先后到园区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主要做法是:

  1、适应发展需求,办学准确定位。他们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佳;不求最高,但求特色;不求时尚,但求实效”,着力打造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一是适应经济加快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省提出沿江开发、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重大战略,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激增,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正是基于江苏经济加速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二是适应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需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的比例50%,而我省仅为39.3%,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层面上果断地对全省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职教育,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恰逢其时。三是适应常州职业教育优势扩张的需求。常州职业教育基础好、有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常州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急需放大。常州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创办高职教育园区完全是顺时应势之举。

  2、突出资源共享,科学规划建设。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始终把“开放、共享、集约”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发展全过程。一是开放办学。园区校际之间互相开放教育、文化、服务设施,不搞人为封闭阻碍。园区与社区之间通过共建让周围社区享受园区教育、文化、环境等优质资源。园区与国际校际之间加强联合办学,已与境外20余所高校签订了协议。二是资源共享。园区6所院校建立包括外籍、外聘教师在内的教师资源库,实现师资共享。以智能化、信息化校园为目标,搭建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光盘检索数据库、电子阅览室等,通过一卡通等方式实现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此外,还积极开辟文化、商业等服务设施,与社会共建共享。三是集约发展。在土地使用上,园区把各校结合点的600亩土地,作为公共校区,使每位学生的用地面积提高了0.4分。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园区根据6所院校专业特点,集中建设占地700多亩、专业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实现了园区、社会、企业共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装备设施的利用率,比分别建设减少一半投资。

  3、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赢格局。园区建设打破传统建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赢格局。在建设模式上,突出四方共建,实现五方受益。省教育厅在园区功能定位、资源整合、提升层次、形成特色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从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常州市和武进区对园区规划设计、土地征用拆迁、基础设施建设、老校区土地置换等方面给予了鼎力支持,在前期建设中各种补贴和让利超过15亿元。园区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加快发展。6所院校全方位督导施工建设,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得以升格、规模得以扩大、条件得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拆迁居民住进了人均4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公寓楼,优先安排在园区就业,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在建校风格上,体现和而不同,发挥特色优势。总体上看,从公共校区景观带、各院校教学的主体建设,到各类实验实训基地、文化体育场馆,再到名人园、桂园和各种雕塑等,和谐统一,浑然一体。从单个院校看,在标志性建筑、校园文化、教学方式、发展重点等,都具有独特风格。在环境营造上,注重文化品位,追求人文、生态相协调。园区专门邀请省内外著名设计院对园区内中央环境景观、校园环境绿化、路系、水系、桥梁等进行配套设计,重点建设了音乐广场、蝶形广场、景观水池、跌水瀑布、城标雕塑等工程,使建筑文化、园林文化与名人文化有机融合,体现了科学人文与生态环境的交相辉映。

  4、探索教育改革,培育适需人才。常州高职园区紧紧扭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园区6所院校从“我教什么你学什么”向“你需什么我教什么”转变,从“以育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基本实现了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和毕业生“零库存”的目标。二是突出需求导向,优化配置专业课程。各院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开展“订单式”教育,目前已建成3个省级特色专业,12门省级优秀课程,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格局。三是扩大集聚优势,实行多校共育模式。园区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6所院校的集聚效应,打破校际间教学分割的无形壁垒,在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上采取整体措施,课程设置既注意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又注意相互兼容、形成系列,初步探索出学分跨校互认、学生跨校互读、教师跨校互教的多校共育新模式。四是注重借力发展,谋求国际合作办学。园区坚持开放办学,已与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联合办学,引入印度NIIT培养模式,建立了“美国EDS公司UG软件培训站”等。

  5、彰显实训特色,展示竞争优势。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把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教育体制、模式改革的试验区,作为经、科、教互动并进的重要载体,作为构筑竞争优势、彰显品牌形象的战略举措,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一是以项目运作为载体,高水平建设实训基地。目前,园区已建成各类实验室、实习场所300余个,综合性实训中心40余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10余个,还有数控技术与机械制造等10个项目已通过论证,正在实施。二是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园区依托长三角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寻求与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逐步使每个专业门类建立起3个以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技能训练为重点,推行五种证书制度。园区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多证书制度,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加强学生岗位技能训练,每个毕业生必须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外语、驾驶执照等五种证书。目前园区对50多个专业具有职业技能鉴定资格,95%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6、发扬团队精神,打造一流队伍。常州高职园区创造了建设速度和建设效益的奇迹,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建设领导班子,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一支勤奋敬业的工作团队。

  省市专门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常州市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选配了10名优秀技术骨干,参与园区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园区建设者面对非典、宏观调控等困难,迎难而上,负重奋进,克服家庭和个人困难,始终坚持干在一线,常常在车灯下、路灯下进行现场协调、商量方案,经常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留下了一件件感人的事迹。各级领导一手抓工程质量,一手抓干部队伍,要求全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廉洁、懂行、敬业,实现了项目优质、干部优秀的“双优”目标,杜绝了“大楼竖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调查组成员:王雪非 刘福林 夏养波 钱钢 崔巍 朱采莲 冯大生 陈本国 房正国 (新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