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民生岂能排斥民声(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9:09 人民网-华东新闻

  吴焰

  一些地方在事关民生问题上的教训,在当下更是一种必要提醒:那种主观排斥民声、违背民意的做法固然可恨,但毕竟极个别;倒是种种“事与愿违”的尴尬现象,更需防范

  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尤其需要智慧。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证实:与民互动是一个重要法宝

  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在今年“两会”期间达到新高潮。很多人由此预言:随着各位代表、委员的返回,“民生”将进一步渗透进各地、各级政府的决策意识中。

  笔者也是这种观点的强烈支持者。但是,过去一些地方在事关民生问题上的种种失败教训———诸如政府花钱建市场以解决下岗工人的失业,下岗工人觉得丢脸不愿去,市场最后门可罗雀;为帮助农村脱贫推出致富工程,没曾想最后被群众讽刺为“贴金工程”———也许在当下更是一种必要提醒:那种主观排斥民声、违背民意的做法固然可恨,但毕竟极个别,且有律规一旁“侍候”;倒是上述那种“事与愿违”的尴尬现象屡屡上演,则更需防范。

  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原因各有不同,但是,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民生问题的解决策略与实施过程中,决策者与老百姓没有踏在同一鼓点上。

  由于事涉千家万户的群众利益,民生问题既是热点,更是难点,是对执政为民能力和水平的最面对面的集中考验。解决民生问题,尤其需要有极大的智慧,需要科学而正确的方法。

  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证实: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与民互动是一个重要法宝。具体而言,就是决策形成前,要善于倾听民声、问计于民;施政过程中,要与民互动、把握决策效应。

  “问计于民”不只是一种亲民姿态,一种“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的可贵情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多跟老百姓接触,了解到更多真实信息,让主政者与老百姓真正“心往一处想”,并更好地向民间智慧取经。有一种常见现象:一些领导更崇尚“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仿佛一高调就有“作秀”之嫌。殊不知,民生问题,无论大情小事,一点一滴,都是老百姓高度关注、最具“知情渴望”的。“只做不说”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像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福利保障等问题,解决难度不小,过程不短,就更需“张扬公开”,使群众了解、理解,并始终充满信心。

  民生问题的行政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与民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各地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民意反馈,调适政策。像前面提到的下岗工人不愿去摆摊,一些地方领导就不是简单地归咎为职工观念落后,而是尊重下岗工人的心态,转而开发出一些社会同样需要的、但又是这群人愿意去做的岗位,使政府的一番爱民之举终于获得民心认同,也提高了政府的形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施政过程置于民众的公开监督之下,最大限度确保各环节“不跑调”。温总理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检验决策的客观标准,是人民群众是否最终得到实惠,也只有老百姓,才最“实话实说”。

  当然,现实中也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同一结果,决策者与老百姓的感觉差距极大。举一个小例子,某单位年终总结,认为这一年是事业发展最快、职工实惠得到最多的一年,而职工却质疑:“怎么感受不到那些实惠?”始终说不到一块。这家企业的领导也很聪明,给每位职工全年的每一笔实惠都列出清单,是不是最多,数字为证,职工的抱怨声自然消弭。这也就提醒许多主政者: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透明、公开,有时候,会“四两拨千斤”。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16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