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笔绘就世态万象”系列之四 画圣:天才与俗世共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4:26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这就是开元年间的舞蹈,是盛唐时代的艺术,是慷慨豪放、酣畅激昂的时代精神。

  同时它也表征了大唐各种文化艺术间的相互影响,乃至大唐文化极具开放性的姿态,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只有精湛技艺的碰撞交流与扼腕叹服。这样的结果,相得益彰,相互精进。

  唐代一千多年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个时候人们的衣着开始脱下重重的壳,了不得了,晃晕人了,女人的衣服怎么可以露出脖子?作孽啊作孽啊!

  放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这又算得了什么,穿得露一点儿?有什么呀,个人自由嘛!表现主义嘛!

  唐代有一个著名的舞蹈家叫公孙大娘,她特别喜爱身着军装舞剑器。她的舞蹈不仅感染了张旭的书法(“昔者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两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浩荡感激”),也让诗圣杜甫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实际上,公孙大娘的舞蹈岂止是一己的美舞,那实在是时代舞蹈的代表。

  处于开放时代中心的吴道子,当然也感受到了这醉人与美丽的时代之舞。

  天宽地宽梦宽,人美酒美梦美,山美水美诗美。

  万国之国,万邦之邦,就连那宿敌胡人,也反认他乡是故乡,依于大唐,乐不思蜀。

  但吴道子寂寞了,吴道子变成了吴道玄,只画十眉,画宫苑,他那平素擅长的佛道人物,却仿佛要远他而去。

  最闹心的,他还常常遇到些尴尬事儿。比如那次受命画长安的太清宫壁画吧,在当时,他先绘刻了李林甫、陈希烈的像于太清像之东。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佞臣,当唐玄宗不问政事、在深宫纵情声色时,他在朝中独揽权柄,把朝政搞得一片昏暗,但吴道子不能不画啊,谁让他是宫廷画师呢。后来李林甫犯事,吴道子只好再刻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之像来盖了李林甫的像,但后来,杨氏兄妹又犯了事儿,还得跟着再画,这都哪儿跟哪儿的事儿啊?

  这可不是吴道子的个性——最终,他只有“红杏出墙”了。

  “禁令”算什么?那是禁人的,不是禁艺术的。

  “红杏出墙”的吴道子又找到了创作灵感,他又变得活跃了。

  这就是大唐,宽容而仁慈的大唐,讲人性的大唐。“禁”不住的天才创造

  吴道子常常出宫表现自己,玄宗可不大乐意,你是宫廷画师,吃皇粮的,你想要怎样就怎样?因此下诏把吴道子“禁”了。

  想想吧,外面有多热闹,天天像过节,就连玄宗都不想天天呆在宫里,何况是才华横溢的吴道子?

  玄宗知道艺术的根源在哪里,也知道这样做对一个艺术家有多么“残酷”,后来干脆睁只眼、闭只眼,很多时候他还带着吴道子出宫“体验”生活。

  开元中,吴道子随玄宗李隆基车驾洛阳。

  在那里,他遇见他的书法老师张旭和舞剑名手裴旻将军。裴旻的舞剑,当时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三美”。

  相传裴旻在战场上,有一次被番军所围,裴旻“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又传其善射,“一日得虎三十一”。当他与吴道子相见时,想以金帛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为他的亡亲作佑福的壁画。

  吴道子没有接受金帛,他欣然对裴旻说:“闻裴将军久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就挥毫。”裴旻笑着允诺,立即脱去袍服,如平常装束,持剑起舞。

  据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描述,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吴道子看毕,激动无比。拿起画笔涂墨于壁,飒然风起,“有若神助”。据说这成了“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的杰作。那天,张旭乘兴也写了一壁书法,洛阳人看了都说:“一日之中,获观三绝。”

  吴道子作画,借助于舞剑者的激情和“舞剑”之美,应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特点,这意味着画家在这个时代的成就,多少受到了周围同好者在某些艺术造诣上的启发与帮助。

  可以想见,当时的热闹,自是非同寻常。

  画工当时在寺院中画壁,原是极平常的事,唯独吴道子作画,百姓如此捧场,在历史上罕见。据记载,只有东晋时的顾恺之,曾在金陵瓦官寺作画,说是“光照一寺”,使“施者阗咽,俄顷得百万钱”。

  实际上,这样的喝彩,对于久居长安的吴道子来说,已是常事,他的声誉广泛地被京都人士传播。就连街巷之妇幼,“无有不知吴生之善画”。

  撰写《唐朝名画录》的作者朱景玄,在吴道子去世后不久出生。他在元和初(公元806年~809年)因应举住在龙兴寺内,听寺中一位年纪八十多的尹姓老者说:一日,吴道子画兴善寺中门的内神,长安市肆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当吴道子最后画佛的圆光时,转臂运墨,立笔挥扫,势若风旋,致使观者喧闹呼喝。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吴道子画圆光作了分析:“画家为之,自有其法,但以肩倚壁尽臂挥之,自然中规,其笔画之粗细,则以一指拒壁以为准,自然均匀,此无足奇。道子之妙,不在于此,徒俗眼耳。”

  即便如此,那也是一种功夫啊!

  正是带着这种“功夫”,吴道子走上了“神坛”。

  走向神坛的吴道子也如李白一样地与人斗酒,而且常常是越醉得厉害,其画作也越飘逸。

  随驾到洛阳为裴旻亡亲在天宫寺作画不久,吴道子的家乡吴家村西侧的法融寺落成,寺僧明觉大师敦请吴道子为此寺作壁画。家乡的事儿当然不能推却,吴道子违背圣命回到家乡画壁。

  这可乐坏了一些有心人。既有先例可缘,一直为请吴道子犯愁的长安平康坊菩萨寺的会觉和尚就巧设计谋,促使吴道子为其献艺。段成式在《京洛寺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初,会觉上人酿酒百石,列瓶瓮于两廊下,引吴道玄(子)观之。因谓曰:檀越(梵语“陀那钵底”,音译“檀越”,或作“坛贤”,意即施主)为我画,以是赏之。吴生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

  吴道子平素喜欢饮酒,张彦远写他的评传,便直言其“好酒”,据称吴道子时常乘醉创作。相传他在长安崇仁坊资圣寺净土院门外画壁时,“秉烛醉画”,尤见神妙。又据《宣和画谱》载,吴道子甚至“每一挥毫必须酣饮”。正因为这样,会觉和尚才设计酿酒百石“骗”他作画。

  一片屏风值两万

  正常的健康的社会,艺术是商品,创造艺术的人名气越大,这商品就越值钱。

  有了市场的吴道子画,很值钱。

  实际上,绘画作为商品买卖,在吴道子生活的时代早已出现。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还专门撰写了“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一节,他列举了当时王昌、叶丰、田颖、杜福、刘翌、齐光等人“皆别识贩卖”书画者,还提到贞元初的“卖书画人”孙方颙,曾给张彦远家“买得真迹不少”。另外,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中还提到“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书画买卖之风,在开元时已经相当盛行。

  张彦远说,中唐以前,凡论收藏书画,必当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著名卷轴,否则,算不上书画收藏家。这好像图书收藏家那样,家无“九经”、“三史”就谈不上图书的收藏。在那时,评论家们把顾、陆、张、吴的画迹比之“正经”,把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的画迹比之“三史”,其余一般名家的画作比之诸子百家。而收藏家们,“必也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不惜泉货(即钱币),要藏箧笥”。至于价格,当时就时代先后论,分为“三古”与近代。

  “三古”者,以汉魏三国为上古,以晋宋为中古,以齐梁、北齐、后魏、陈、周为下古,隋及唐初为近代。又认为近代画家可以与中古相齐的只有阎立本、吴道子和尉迟乙僧。所定的价格是:北齐的杨子华,隋代的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孙尚子,唐初的阎立本和当代的吴道子,所画“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一等的价一万五千金,还有如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尉迟乙僧、阎立德的屏风一片,值金一万。

  从这则评价中可以看出,被列为一等,盛唐时唯吴道子一人。

  “值金二万”,根据有关资料,二万金,指的是二万钱,因为古代以金作为钱的通称。吴道子为开元、天宝时的画家,如以天宝间的折中米价来核算,二万金(钱)可买米约二十石。换算成今天的度量,吴道子画屏风一片,价值约相当于现在的小米750公斤左右。

  古代的寺院,不惜重金聘请知名的画工来作画,目的是以这些壁画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有时名士前往,寺僧少不了介绍一番,韩愈《山石》诗中便提到:“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在两京寺院所作壁画约三百余堵,所以有人曾说他“大获泉货”,其实寺院的住持者,得到了像吴道子这类画师的作品,也可以因此“大获泉货”。

  传说明因寺在东京西郊的冷僻处,少有人去。自从这个寺里的和尚请了吴道子的大弟子杨庭光去画了五壁,“(东京)人士前往者不绝”,明因寺也就这样逐渐地兴旺起来。

  这就是名家效应,不服不行。

  会觉和尚千方百计要请吴道子作画,也是包含着这些因素。

  那时候吴道子多风光啊,他画四壁,只就大处,“落笔便去”,细活儿,有人跟在后面干呢。

  但树大了,招风。

  结果就有了这样的传说,说是当时有个叫皇甫轸的,画儿画得特别好,吴道子不能容忍他,就雇人杀了他。

  段成式在《京洛寺塔记》里写道:宣阳坊净城寺三阶院门里南壁,皇甫轸画鬼神雕,雕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子)同时,吴以其势迫己,募人杀之。

  这个传说,让人怀疑真伪,想想吧,被阳光包裹着的吴道子……有必要吗?

  由于吴道子在画史上名望太大了,后人摹其画而勒石的特别多。

  河北曲阳北岳庙的《鬼伯》刻石,原是从“德宁殿”的壁画摹迹中临摹下来,于明万历间由县令赵岱主持,勒于石上。该画结构严整,形象生动,据说还保存了吴道子的几分画意。其他所谓“吴道子笔”的观音像,或明代翻刻,或清代翻刻,几乎到处都有,诸如河南巩县,四川成都,陕西西安,江苏南京,福建莆田,浙江金华、普陀、杭州等地的都是。

  山东曲阜孔庙“圣迹殿”陈列的孔子刻像中,相传有吴道子所绘,于宋代勒石。另外,陕西户县钟楼,有高僧托钵刻像,款署“唐吴道子笔,梁栋刊”,显系清代作品。南京灵谷寺的《宝志像》,唐时勒石,元代重刻,清代乾隆时法守和尚又据旧拓本翻刻,这样一再地摹刻,即使原作真是吴道子手笔,与真迹也已相去甚远了。甚至有的作品,与吴道子毫不相干,也在勒石时托名于吴,款署“唐吴道子”或“吴道子恭绘”等。

  有了吴道子三个字,甭管真的假的,真的很值钱!

  (未完待续)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