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归头衔“失真”拷问学术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17:00 青年时讯

  2月28日《中国青年报》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我国海外归来学者的专业履历及荣誉头衔的“翻译问题”,部分海归学者的专业履历及荣誉屡屡“局部失真”、夸大其词,这在学术界再度引起广泛争议。

  想想也不难理解,海外某个项目的助理研究员一到国内就“升级”成了院士,在外国某部门工作过的经济学界人士,回到国内摇身一变就成了原工作部门的首席经济学家……而这种变相的造假行为屡屡发生并且大都息事宁人、不了了之的结果足以让我们提高警惕:学术头衔“失真”正潜伏着学术生态恶化的危机。

  任何人都清楚,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相当一些地方人们还是看重头衔的,而一个高的名头往往伴随着相对提高的级别、档次和收益。为了这些,即使在技术上冒一些风险,人为地提高自己的学术荣誉、提升自己的头衔,也完全是一件值得一试的风险投机。

  这种投机本身又多少带有一些只赚不赔的意味:没有人提出质疑则天下太平;就算是有人提出质疑,也可直接归咎于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可以归咎于翻译问题。而对于引进这些人才的单位而言,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出了高价却引进了一个海外职员,而宁愿为其隐瞒,求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这样一来也便形成了所谓的“社会需求”:很多研究机构需要带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为其撑起门面,而头衔无疑是评定其影响力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便产生了头衔需求;尽管海归的相当一部分学者不具备响亮的头衔,却具有在权威学术部门工作过的履历,于是就有了“资源优势”;再加上国内大多数人不知其底细、人才素质考核评价机制缺位、潜在经济利益诱惑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于是一个假冒的学术需求与造假链条便生成了。

  更主要的还取决于学术生态的恶化:没有重头衔不重成果的错位学术思想,就不会有对学术头衔的过度追捧;没有响亮头衔背后的丰厚经济利益,就不会有人对头衔“失真”趋之若鹜;没有学术的头衔化、政治化,就不会存在只有专有头衔,难有专家水准或成果的尴尬!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3月13日 刘利军/文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