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元汇率会走向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9日04: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易宪容

  由于国内外一直在赌人民币升值,一直在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因此,对于国际市场上美元的变化,国人便不是那样关注。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与市场都与国际经济与市场紧密相联,也与他国货币汇率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美元的汇率,它的变化不仅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与账面资产的价值,影响企业与个人所持有外币的结构与财富的增减。

  美元从2002年出现下跌,至去年整体贬值33%左右,单以2004年计算全年下跌7.5%,直到今年年初,由于市场憧憬美联储会在今年持续加息,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息差会逐渐地改善,令今年美元一开市便出现急升,今年整体上升达3%。但是在市场一片看好美元升值过程中,美元近来又反复向下,波动起伏。市场普遍认为,引致美元新一波跌势的正是困扰美国经济已久的双高赤字问题。不过,笔者认为,经常项目赤字不是导致货币下跌的唯一缘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常项目也持续呈现赤字,但两国的货币却在走强。因而不能仅依赖一种因素来解释外汇走势。

  上个星期美国公布的联邦政府2月预算赤字高达1139.4亿美元,远高于2004年2月的赤字967亿美元,也是2月预算赤字水平的纪录新高。同时,美国1月贸易逆差也扩大至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准582.7亿美元,并创下历史第二高纪录。这两个数据一公布便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此外,目前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仅占GDP的5.7%,美元兑主要货币的加权指数自2001年7月的高点已累计下挫32%。

  当然,这些都是表层的东西,美元汇率到底会走向哪里?我们还得从整个大背景中来理解。可以说,近几年来强势美元转化为弱势美元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政府经济政策与美国民众消费倾向的改变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因素在发挥作用。美元汇率的变化基本上起因于美国总统布什的上台。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经济基本上处于繁荣时期,不仅与各国特别是欧洲的关系密切,而且国内财政盈余巨大,大量的外国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元资产,由此美元也成了强势货币。布什上任后,整个美国经济出现了大的逆转,科技股的破灭和“9.11”事件对美国本土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致力挽救疲弱的国内经济,布什政府选择了使用不断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希望以此来刺激国民消费,挽救不断下滑的国内经济。同时,为了刺激国内投资,防止通货紧缩,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使得美国利率下降到43年来最低位。尽管在这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重作用下,近年来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但过分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却为未来埋下隐患。

  一是财政赤字高积如山。在克林顿时期,美国的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赤字2900多亿美元变化到2000年录得盈余2300多亿美元。而从布什2001年执政开始,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战争等使得债台高筑,2004年财政赤字竟达到4120多亿美元。财政恶化意味着美国政府要不断融资来支付国家开支,而融资对象则是外国投资者。到2003年底美国外债总额为100515亿美元。可以说,一旦流入美国的资金大减,美国政府就得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危机。这也是美元持续贬值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美国政府与民众过度消费使得美元价值下降。2000年以来,美国科技股的破灭和“9.11”事件发生令美国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衰退,增长放缓。政府任意挥霍债台高筑,而民众的疯狂消费则让国家经常账目下记下了惊人贸易逆差。这也影响了美元的走势。

  国际油价高企也使美国贸易问题雪上加霜。美国的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是影响美元走势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布什总统的连任,美国政府要改变前几年财政经济政策、国际政治与经济政策可能性不会太大。因此,美元汇率尽管出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炒作会波动不止,但美元弱势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

  如果美元汇率逐渐上升,对人民币来说应该是一种减少升值压力的开始。早几年不少国家都要求人民币升值,最大的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基本盯着美元变化。

  总之,美元已经走出持续贬值的时期,在一定时期,随着美国经济好转,美元汇率上升是一种趋势,但这种趋势会走得很慢,如果人民币也随之这样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也是一种好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19日 第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