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元贬值原因分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9日04: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彭龙
美元贬值原因分析(图)
  从2002年2月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美元对各主要货币持续性大幅度贬值。相对欧元、日元、加元,美元已经分别暴跌约40%、25%和19%,对英镑和瑞士法郎也已跌到了11年和7年来的最低点。如何正确看待美元的贬值原因,有助于对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决策,这是至关重要的。

  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升值

  从1995年4月起,美国政府开始奉行强势美元政策,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币值不断攀升。总体而言,当前美元贬值可以看成是对上一次长达7年的强势美元的回调过程。

  从1995年开始,美国采取强势美元政策以来,美元增强了大概16%左右;与此同时,欧元对美元是一路下跌的。从2002年开始美元走弱,欧元开始不断上升。日元汇率的波动比较大,日元整体的波动是先在美元走强的时候日元跟着略有走强,然后又开始大幅度降低,最低的时候跌到135日元兑1美元。

  目前的美元下跌可以说只是对于前几年强势美元趋势的修正与回归,并未超出九十年代初期时的运行区域。若不是1995年的强势美元政策提高了美元汇率的衡量基准,眼下美元变化可能根本就算不上是下跌。至少美元指数86点的当前值仍高于历史上的最低点,即1995年初的78点。因此,倘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俯瞰国际汇市,恐怕并非是今天的美元太低、太弱,而是当年的汇率过高、过强。

  在美元贬值过程中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欧洲中央银行在此过程中态度超然,几乎没有进行干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他们也希望看到欧元的崛起,期冀欧元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扫欧元诞生后便江河日下所引起的讥讽和嘲弄。其二,就历史而言,目前的美元贬值尚属强势后的回归与修正,还并未进入令其担忧的真正的“贬值”危险期。其三,欧盟国家对美国的进口超过出口,美元贬值对其出口的影响不会过大,反而还能够降低进口成本。正是由于欧盟不能降低利率、又不愿干预汇率,所以才导致欧元的上升趋势在近期内似乎难以根本逆转。

  美国经济政策的逆转和贸易赤字居高不下

  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扭转了前面几任共和党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产生了巨大的盈余,例如美国在2000年曾创造了2369亿美元财政盈余的历史纪录。从而大大缩小政府赤字,让人们看到了平衡预算的曙光。而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对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了180度逆转,采取了减税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外贸赤字却在持续膨胀。2002年的贸易逆差为4350亿美元,2003年为创纪录的4894亿美元,接近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5%。从美元指数水平来看,目前美元指数的水平相当于1998年中期,那时贸易逆差的比重尚不足当年GDP的2%,但现在却已经接近于5%。所以,强势美元有必要让位于美元走跌,以适应新的贸易收支格局。

  要维持经常项目差额不变的话,美国的出口要以GDP增长两倍的速度,达到7%-8%的速度增长。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美元的贬值,美国不可能恢复持续平稳的增长。

  总的说,美国政府在近年来经济政策的逆转和贸易赤字的居高不下,形成突出的“双赤字”格局,这对美元贬值起了关键的作用。

  国际油价走高与中东局势不明朗

  近两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屡创新高。油价上升,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往上走。如果把原油的价格跟世界非原油商品价格放在一起的话,可以看到原油价格往上走。大宗商品的价格反弹会引起通货膨胀,从而抑制全球经济增长。

  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后,当地局势一直没有稳定下来,美国军方占领伊拉克所需巨额支出增加了美国财政赤字的幅度。美国政府不断追加在伊拉克的经费预算,从而大大影响了外汇市场对于美元的信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当前美元的贬值一时间在国际社会内被渲染得沸沸扬扬,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剧烈涨落相比,近年来的变化依然不足挂齿。美元指数曾经从1980年7月的92点一路飙升到1985年3月的140点,5年内暴涨了53%。“广场协议”之后又暴跌到1988年4月时的86点,两年中的跌幅高达39%,远远高于近年的变动幅度。因此,美元在今年仍有可能对西方主要货币继续贬值相当幅度。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19日 第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