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宋元书院之盛衰(古代书院寻踪之二)(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9日04: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广生 刘建岱
宋元书院之盛衰(古代书院寻踪之二)(组图)
东林书院丽泽堂

  书院在唐末五代之际,度过了萌芽时期。到了北宋,书院成长起来,各地区陆续出现书院,著名的有白鹿、石鼓、应天、岳麓四大书院。

  书院的发展,在南宋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据统计,这时书院的总数在500所以上。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一些边远偏僻地区也建了书院。

  这一时期,书院的规章制度也健全起来,实行严格的、规范的管理,对教学、收藏书籍、礼仪仪式、经费收支、图书借阅等各项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例如白鹿洞书院,著名理学家朱熹讲学时把自己的《汉书》等书籍捐赠给书院,学生纷至沓来,随着书多、人多、教学活动繁忙,就制定出了图书管理和借阅的制度。“其书有缺失,当事及四方绅衿愿送收藏者,仍入册注日月,收于新收项下。在洞生徒借阅者,写一票于管干处,领出以便稽考,缴书销票,不许耽搁延误,致误后来借阅,遗失者勒限赔补。”管理制度已经十分严密。

  书院如此迅速发展,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经过靖康之变以后,金国占领了北方,宋朝朝廷迁到南方,政治中心南移也随着带动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也都陆续来到南方,使南宋范围内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其二,南方官府办的官学,数量和规模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子求学的要求,这个矛盾只能靠私人办学即建书院来缓解,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其三,既然名之曰书院,必然要配备充足的书籍,这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更加提高,刻书出版行业空前发达,书籍的印量扩大,品种增多,价格降低,流通日广,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其四,理学这门新学问方兴未艾,广泛传播,北宋时期曾实行过的压制政策逐渐消失,理学家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到处讲学,广收门徒,作为这些活动的主要场所———书院,像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其五,书院获得了政府支持,皇帝向书院赐予匾额,赐给图书,赐给田地,还下令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课本,把程、朱学说列入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为了表彰学者,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追封周敦颐为“元”,程颢为“纯”,程颐为“正”,张载为“明”,封赠朱熹为太师,又追封信国公。对学者的褒奖、尊仰,有力地刺激了人们向学求进的热情,使书院的生源剧增。

  元兵南下统一了中国,一些书院在战争中遭到毁灭,在元朝统治者支持下,僧侣和豪强又强占书院,改成寺庙。又因为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和南人的社会地位划入低等,儒学的独尊地位也被动摇,甚至于民间流传着“九儒十丐”的说法,读书人的境遇比乞丐强不了多少,所以书院的发展出现低潮。后来,先进的文明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使蒙古人被吸引,被熏陶,政策逐渐起了变化,书院也慢慢得到恢复。据统计,元朝末年已经恢复到400多所。

  元朝最早出现的书院是杨惟中在大都建的太极书院,收藏的图书多达8000余卷,聘请大儒赵复、王粹担任主讲,召收学生达百人。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统一全国的战争接近尾声,为了笼络人心,忽必烈下令不准再骚扰书院,还命令各地方都要建书院。这一来,许多宋朝的遗民不愿到元朝做官,就在兴学的号召下纷纷成立书院。所以,官办的、民办的书院数量不断增加。元顺帝统治时期,元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摇摇欲坠。为了维持继续统治下去,就打出崇尚理学的招牌,对书院也热心支持起来,这个阶段新建了一些书院,统计约在40所以上,由元顺帝亲自下诏新兴办的书院,和赏赐给匾额的书院就有11所之多。

  元代的书院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书院官学化”。书院的山长也是学官,既然是官,也就必须接受官府的管辖,这样的书院不只是新建的,一些乡间私人办的书院也被官府收管,改成官办。一般的讲,此类书院教育形式比较僵化,与科举的联系很紧密,难以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于推进教育、传播文化知识真正做出贡献的,还得数私人讲学的民办书院。

  元代书院师资水平较差。博学多才的集贤修撰虞集曾经大发感慨,他说:“师道立则善人多,今天下教官,猥以资格注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有司生徒,皆莫之信,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把委派的老师强加给学生,教学的效果如何,不难想象。造成“师资猥杂”的根源,在于书院官学化,而这种现象和蒙古统治者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狭隘,对先进文化接受不够、理解不深,是密不可分的。

  赶走了蒙古统治者,出身贫贱、没什么文化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初年,书院一蹶不振,虽然早在洪武元年朝廷就下令在孔子的家乡创建了洙泗、尼山两所书院,可是,在全国各地仍旧穿新鞋走老路,沿着元朝的路子走,仍旧只讲程朱理学,所以,沉寂了一个世纪。

  书院如此冷落,还有个原因。“国家新建,需才孔亟”,驱逐了原先的异族统治者,从中央到地方,亟须一大批人填充到各级政府机构中去,所以这时候重视官办的学校,重视科举,进一步使学校和科举合流,甚至规定非学校出身的不能在科举考试中应考。于是,热衷功名者集中到学校,书院讲学的风气却很冷。从元末到明初100多年竟然落得博学硕儒十分稀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19日 第七版)
宋元书院之盛衰(古代书院寻踪之二)(组图)
岳麓书院一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