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0日17:38 人民网

隆国强

 

 

 

 

 

一,       前言

自从1970年代末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全球第32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变成了以制成品出口为主,2004年制成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93.2%。中国加入WTO后,实行了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贸易体制,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是最高的之一。

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中国日益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区域合作中一直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即在推进区域合作的同时,对区域组织外的国家实行非歧视的政策。但是,2001年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发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倡议,随后各成员国签署了框架协议,2004年完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谈判。2003年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CEPA)和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并于200411日开始生效。与此同时,更多的区域合作备选方案处于研究和谈判阶段。在2003107日的“10+3”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倡议进一步深入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一系列的进展与官方表态说明,中国政府已经将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制度性安排作为区域合作政策的重点。

本报告将探讨推动中国区域合作政策转变的原因,分析中国区域合作政策的影响,展望中国区域合作政策的前景。在前言部分之后,回顾与分析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地位的变化,第三节分析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关系变化,第四节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演变与进展,第五节分析中国重视制度性区域安排的原因,第六节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分析中国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的影响,最后是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展望和对世界的影响。

 

二,            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地位的变化

1970年代末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抓住全球化时代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同时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国的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5933.7亿美元,同期进口从108.9亿美元增长到5614.2亿美元(见图1),分别增长了59倍和51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16.4%。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排名也从1978年第32位上升到2004年第3位。2004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中国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一些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对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来源:中国商务部

 

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开放早期由于制造业竞争力总体上不强,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纺织品所占比重较高。随着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2004年制成品已经占出口总额的93%,其中机电产品成为第一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迅猛,出口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进口商品结构也由早期资本密集型的机电设备为主演变为以初级产品、用于加上装配的零部件为主。

表一,中国贸易结构的演变                    单位:%

 

1993

2004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初级产品

16.8

9.7

6.8

20.9

化工产品

4.7

5.3

4.4

11.7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43.6

36.9

17.0

13.2

其中:纺织

28.4

9.3

5.6

2.7

机械及运输设备

17.2

42.7

45.2

45.0

其他

17.7

5.4

20.9

6.5

来源:中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1993》,《海关统计月报》,200412

 

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与结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中国政府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与政策。在出口导向战略下,中国实行了鼓励出口的政策,如对用于出口加工的进口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本币汇率贬值,1980年一美元兑1.5元人民币,1994年贬值为一美元兑8.6元人民币,此后有所升值,2004年为一美元兑8.27元人民币;(图2)出口退税,对出口产品所含增值税与消费税等间接税按照国际惯例给予退还;放松外贸权管制,计划经济时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仅有10家左右,现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有权从事对外贸易。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来源:中国商务部

 


第二,积极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充分发挥政局稳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低廉、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对外国直接投资实行鼓励政策。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对外国投资企业的出口绩效有一定的要求,这实质上对来华外资进行了筛选,相当高比例的来华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型的。中国自1993年以来,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度,到2004年,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到5600亿美元。大量周边国家企业和跨国公司将其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从而带动投资母国向中国大量出口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并以中国为基地向世界出口制成品。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324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7.8%,出口33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7.1%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来源:中国商务部

 

第三,中国经济的成长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过去25年中,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200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36515亿元,按名义汇率折算,合165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的低成本制造基地,本土企业的出口与外商投资企业一样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加之资源利用率不高,要支撑这么大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需要大量进口所短缺的资源性产品。

 

三,            中国与周边经济体关系的变化

中国与周边经济体贸易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周边经济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与1992年相比,周边主要经济体在中国出口与进口中的地位均有所下降,2004年,这些经济体仍占中国出口的46.4%,进口的56.3%。(参见表一)与十年前相比,周边经济体在中国外贸中比重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香港作为中国进出口中介地位的下降,香港在中国内地出口中的比重下降了27.16个百分点,从香港的进口比重下降了23.37个百分点。除香港外,其他主要经济体占中国出口的比重从1992年的26.4%上升到2004年的29.4%,占中国进口的比重从37.83%上升到54.2%。日本、韩国、台湾、马来西亚等东亚最重要的几个经济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均有明显的上升。日本占中国出口的比重为12.4%,占中国进口比重为16.8%。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除港澳外,其他主要周边经济体对中国大陆均享有贸易顺差,2004年台湾对大陆顺差512亿美元,日本、韩国、东盟、俄罗斯、印度对华贸易顺差分别为209亿美元、344亿美元、201亿美元、30美元、18美元,说明中国大陆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对这些经济体具有明显的意义。

 

2,中国与主要周边经济体贸易关系的演变(1992-2002  

                                       单位:10亿美元

 

1992

2004

1992

2004

出口

比重

出口

比重

进口

比重

进口

比重

香港

37.5

44.16

100.9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