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全球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0日17:41 人民网

 

 

 

一、中国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00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规模为4.31万亿人民币(约5200亿美元,按官方汇率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8%,就业人员规模为8307万人(2002年),占就业人口总规模的比例为11.3%。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第四位(按1995年不变美元和官方汇率计算,下同),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例,从1992年的2.9%提高到2002年的6.2%(见表1),提高幅度达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44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十七分之一。

 

1   一些国家制造业的情况对比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例 %

         1992年           2002年

人均制造业增加

(美元,1995年不变价)

美国

20.4

23.7

5790

日本

23.1

18.3

10127

德国

10.3

7.6

6541

中国

2.9

6.2

344

资料来源:UNIDO网站。

 

从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看,呈现如下的特点:

一、2001年起表现出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

轻制造业(主要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33.79%下降到2003年的27.14%,同期重制造业(主要是生产资料行业)所占比重由49.17%上升到54.04%,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三年间提高了3.96个百分点(见表2)。由于计算口径等原因,中国与日本等国相比,重制造业比重较高,但可从中发现的基本趋势就是,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

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987年至2003年间出现大幅度变化,自2001年起出现加速提高,2003年达到63.35%。其中重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幅度最大,1987年轻、重制造业的贡献率差别不大,而进入21世纪后,重制造业的贡献率急速上升,2003年达到46.84%;而轻制造业的贡献率仅为16.52%,1987年以来,轻制造业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除了个别年份出现负贡献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四分之三(2003年为73.93%)来自重制造业。

 

2 中国轻、重制造业比重变化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1987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轻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

33.79

38.25

29.90

28.19

28.24

28.09

27.14

重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

49.17

45.32

49.65

48.19

49.35

50.48

54.04

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9.08

11.47

-2.2

39.55

37.23

47.04

63.35

轻制造业的贡献率

13.95

14.71

-11.47

11.45

12.12

15.12

16.52

重制造业贡献率

15.13

-3.24

9.27

28.10

25.11

31.92

46.84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轻制造业、重制造业是指分别主要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行业。

 

二、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轮是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第二轮增长周期始于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公路、港口、电力等)、家电产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等。第三轮增长周期是发生在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这是消费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必然出现的结果。

 

3不同年份工业增加值中位居前五位的行业

 

位次

1

2

3

4

5

1986

行业

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食品制造业

比重%

9.54

6.04

4.70

4.28

3.76

1990

行业

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烟草加工业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比重%

9.67

7.76

6.54

5.84

4.12

1995

行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纺织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

比重%

6.10

6.08

5.81

5.21

4.33

2000

行业

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纺织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比重%

8.70

7.18

5.58

5.01

4.84

2002

行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比重%

7.64

6.60

5.87

5.64

5.45

2003

行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比重%

8.29

6.90

6.73

5.87

5.68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由上表可以发现,主导产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交替出现,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80年代及90年代初,进入前五位的行业主要是与满足居民的吃、穿相关联的行业,由于纺织业等行业出口大量增加,其在工业增加值中的位次和比重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居前列。90年代初中期,由于能源、原材料等产品出现短缺,相应的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家电产品发展迅速,1995年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地位快速上升,位居第六,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0%。2001年之后,进入前五位的行业就集中在重化工业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这些行业与居民消费结构向住、行等升级直接相关。

从上表还可以发现,2000年之前,位居前五位行业的比重差距较大。例如,1986年第一位的纺织业与第五位的食品制造业相比,两者的比重差有5.78个百分点。而2003年最大的比重差仅为2.61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在当前的新一轮高增长周期中,已经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群,而且高增长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增强(例如汽车、造船等产业对钢铁工业形成大的需求),主导产业的群聚效应明显,不似以往主导产业相对单一的情况。

与日本等国重化工业时期的产业结构相比,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重化工业得到加快发展的同时,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新技术条件下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性质。

三、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

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断深化的有序过程,按照由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初加工业、高加工工业的升级过程,同时也表现为由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演进。在中国工业内部基本可观察到这样的升级过程。

 

4重工业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的比重变化  %

 

采掘业

原材料工业

加工工业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