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经济周刊文章:谁在炸“世界第一采石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13:25 人民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俊才 张亮/徐州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文章:谁在炸“世界第一采石场”(组图)
  一方是“以死抗争”的徐州市博物馆,一方是已投入上亿元资金的地产商,政府立场偏向何方?被称为“世界第一采石场”的汉代遗址,会在博弈与等待中死去吗?

  2005年这个春节,对于李银德来说,过的有点艰难无味。作为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掌门人,眼看着身边绝无仅有的“国宝级”遗址—汉代采石场被一天天长高的汉御花园“吃掉”,这位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有着研究员职称的考古专家,心里的惊悸“没有人知道”。

  “我在等待。”平静的表情掩饰不住内心激动,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他表露出坚守的最后一线希望:“市里正在出方案,两会过后也许就有态度了。”

  采石场工地,忙碌的工人和心焦的老板,望着红线圈定的“存遗”采石窝,表情各异。中国史无前例的一场发生在博物馆、开发商、政府及文物爱好者之间,围绕保护文物还是开发建设而展开的“拉锯战”,此时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博物馆:誓死捍卫汉遗址

  3月11日,接到徐州方面爆料,《中国经济周刊》随派记者驱车前往调查。傍晚时分进入徐州,此时天气骤然而变,2005年的第一声春雷空中乍响,不禁令人为之一愣。

  第二天,即3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线索提供地—汉御花园,现场发现,40亩大的一个采石场已经被炸,焚毁殆尽,唯余孤岛几点。“这是仅存的3处采石遗址,为了这几个采石窝,博物馆派专人日夜守护,不敢有半点懈怠。”李银德馆长称自己生平最刻骨铭心时刻,还是3个月前的2004年11月17日,对这3点遗址“悲壮”保卫战。

  他回忆说,那天早晨,与博物馆“襟连”的汉御花园施工工地突然传来两声炮响。紧接着,博物馆安排在该小区现场的守护人电话告知:“遗址有两处已经遭到爆破”。

  慌忙挂上电话,李银德立即赶往现场,博物馆10多名男职工也闻讯赶来。工地上随即出现了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一方是施工人员要求爆破施工,一方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坚守不退。“人在遗址在”,博物馆方面的态度十分坚决,一时间局势变得更为紧张,火药味十足。

  “那个时刻,容不得多考虑,馆长李银德和副馆长梁勇站到埋有炸药的炮眼上,五六名博物馆职工也跟了上来,‘要炸就先炸我们!’”目击当时紧张场面的邹先生向《中国经济周刊》描述当时博物馆誓死捍卫遗址的场面。

  幸亏徐州市“110”接警闻讯赶来,制止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冲突。“站在装满炸药的炮眼上,只要按下按钮,爆炸就会瞬间发生;但那个时候真没顾上这么多,就想着采石场遗址举世无双、不可多得,如果爆破了,文物就再也不能恢复,我们不能给历史留下遗憾!”回想当时情景,李银德平静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经调查了解,汉御花园小区建设工程是徐州市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系江苏金广厦集团公司2002年底承接的项目;从规划、设计、拆迁安置,到2004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方已投资1.3亿元。

  目前这一自称可以“将花园工程进行到底”的开发商正加紧与博物馆“照会”,商谈另几处遗址上工程的“复工”时间表。但博物馆方面似乎一直神经紧绷,派出的两名文保职工还在汉代采石场遗址现场,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这个“残缺”的旷世宝贝。

  在这场“国宝”和房地产的战争中,直接对垒的双方—开发商和博物馆都已筋疲力尽。开发商:高昂的时间成本

  徐州市中山南路、云龙山西侧,“千年帝王家”的广告牌高擎街道,因汉代采石场而招惹过多“是非”的汉御花园,此刻正在等待决断命运的最关键时刻。

  工地现场,工人们在几个采石坑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面对《中国经济周刊》提问,一民工显得有些不耐烦:“是啊,下面就是采石场,但是被炸掉了,余下的我们正准备炸掉,不然影响工期老板不干。”

  “上礼拜计划召开的协调会至今没有开,倒是开发商紧催,今天早上,汉御花园项目经理贺先生还找我交涉呢,要求进一步爆破开工。”李馆长的话证实了民工的说法。

  被《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堵在车里的汉御花园小区项目部经理、工程投资人之一—宁波康龙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明杰,极不情愿地将记者带到其位于“大坑”正对面的办公室。

  虽然急于开工,但是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他没有提到一个“炸”字。

  “具体情况真的不好说,我们不想太复杂,作为开发商,我们只想多赚钱。”这位谨慎有加连名片都不轻易交换的经理最后将皮球踢出,“要想知道文物处理实情,就得去问政府。”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汉御花园小区东接博物馆,南面云龙山,西临中山路,北望土山汉墓,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黄金地段。

  设在汉御花园工地大门一侧的玻璃房式销售中心,不断有顾客进进出出。年轻的销售经理苏小姐向前来咨询的顾客介绍说:“这是什么地段?文物集中之地,我们卖3598(每平方米),是全徐州市最高的,就是看地段,如果别人卖这个价,我们肯定敢卖4200(每平方米)”

  “正是因为在采石场上盖房子,我们才叫‘汉御花园’,我们既然能拿到这块地,就有能力摆平一切,房子一定可以盖到底的,”面对《中国经济周刊》,年轻经理直言直语、底气十足。

  一旁正忙于售楼的卓小姐向《中国经济周刊》补充说:“其实,我们早前就知道这里是汉代(采石场)遗址,现在已盖到这个份上,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

  话语铿锵却难掩工程长期被拖而给投资人带来的无奈。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和这个残缺的采石场一样,汉御花园其实目前也陷入难保原有规划中完整工程的困境,况且在徐州它已成为众矢之的。

  汉御花园左侧中医院门前,一位修车的下岗工人就对记者说:“这下面埋的是‘国宝’啊,原来我就住在上面,房子拆迁后,听说下面是国宝遗址,现在国宝被炸,我们也感到心疼。

  徐州市的老百姓已经将采石场自称为“国宝”。尽管按照惯例,文物的最终定性、定级应该由国家级专门机构考证、确认。但徐州的这个汉代采石场还没来得及申报,就已经被“抢先”炸了个近乎粉身碎骨。但据徐州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和市博物馆等当地机构介绍,可以确定这是世界迄今为止最早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人类手工工场遗址,也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汉御花园的“封喉之剑”。城市:炸毁了的“历史记忆”

  采石遗迹是土山彭城王墓葬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之浑然连为一体。

  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郭海林用“绝无仅有”来概括徐州脚下这个古老采石场的地位:“这是世界上唯一有文字,即中国文字小写数字编号,同时又有工具的一个颇有价值的遗址,是城市的记忆,它对了解和研究古代劳动人民的采石工艺非常重要,并可籍此了解古代开采流程、技术。对我们研究汉代采石工艺、石料开采及大型墓葬的修建等诸多方面都意义重大。”

  12日,拿着博物馆提供的爆破前的汉代采石场照片,《中国经济周刊》来到采石场的施工现场,但遗憾的是,现场已经无法找到图片上的采石坑。

  记者无奈只好重返徐州市博物馆,听李银德馆长“口述历史”:“整个采石场大约有40亩地,和东汉彭城汉墓连成一体,顺着云龙山山脊向西延伸。经徐州市博物馆考古专家考证,这处采石遗迹是土山彭城王墓葬陵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处东汉采石遗迹的发现在江苏省尚属首次。”

  李馆长介绍,此处工程最初开始于2003年的拆迁,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采石场被渐渐发现和证实。最初博物馆与施工方协商也达成了协议,2004年4月博物馆考古队对位于施工现场西北角的一处采石场进行了发掘,出土有大量残碎陶质器物片与锈残的五铢钱币等,据此考证采石场的时代为东汉时期;到了6月份,工地大规模施工后,许多遗迹现象更多地被发现;之后从6月9日开始,市博物馆考古队对发现的遗迹进行清理挖掘,发现该处为一大型而又密集的东汉采石场。从现场清理发掘情况来看,采石工地可分为四区:东北区、东区、南区、西北区。

  “事实上,从拆迁阶段开始,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就一直密切注意,不定期进行现场调查。后来考古人员发现有大量的汉代砖瓦及器物残片,立刻引起了博物馆的注意。”李馆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该处距离汉墓较近,可以证明此处与汉墓有一定的关系,地表房屋多数拆迁,进行挖土施工时,考古人员又在现场发现该处土层深浅不一,一些土层内夹杂有大量碎石子。我们考古人员随加强了现场勘察,又发现了有凿痕的石壁。至此我们才初步断定这是举世无双的汉代采石场遗址。”

  另有知情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了博物馆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调查材料中的详实证据:在东北区北部一处发现大量楔窝,有采石遗留,楔窝北侧为马形块石,四周凿刻整齐,马形石块的腹部有两处楔窝,十分精致。而从现场观察,这个坑采石共计6块,均为一坑2石。南区的采石工地最为密集,共计发现采石区6组,采石多达25块之多。

  这位知情人士还透露说,非常奇特的是,在一块小而平坦的块石上考古人员发现了文字:用凿子刻出一个圆圈,然后以“十字”四分圆圈,分别刻有小写的汉字“一”、“二”、“三”、“四”四个数字。因此,该人士称其间一定蕴藏着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国经济周刊》还了解到,在发掘清理过程中,博物馆考古队发现,这些采石坑内均有采石遗留下的大量碎石子,碎石子中夹杂有铁屑,多数已锈,呈小圆块状,它们应该是当时开凿时的遗留物。同时,考古人员在这些坑中还发现有汉代的錾、凿、楔及挖土工具锸等采石工具开凿时的遗留物。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釜、甑、罐、钵等陶质器皿的残片,并有“五铢”钱币等物。由于此处距离东汉彭城王墓葬较近,两者之间可能关系密切。如东汉墓内使用的大量黄肠石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与采石场生产的石头相同,说明这些石头可能就是为东汉墓开凿的;这处采石遗迹理应是土山彭城王墓葬陵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推断成立,那么采石场意义之重要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一直困扰徐州文物工作者的陵园石材的来源之谜,至此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江苏省文物局有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证实,类似汉御花园工地发现的采石遗迹在江苏省还是首次发现,全国亦很少见。它的发现对研究汉代采石工艺、石料开采及大型墓葬的修建等都意义重大,对徐州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品牌的提升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政府:身处建设与文保矛盾旋涡

  几幢楼房价值几何?一个汉代采石场遗址价值几何?在目前的徐州各方看来,答案似乎并不简单。

  “死人的东西能有什么用,盖房子可以住,实用。”开发商面对《中国经济周刊》毫不掩饰其商业观点;徐州当地政府某高层官员似乎更为直白:“现在号召‘以人为本’,如果活着的人都住不上好房子,留有再多的遗址也体现不了其价值。”

  分管文物管理的朱美华副市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述了一个折衷的观点:“文物保护重要,城市建设也重要,我们应该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能偏废。不能以保护文物为由而影响经济建设,也不能因为经济建设而毁坏文物。”该市规划局、城建局也表述了相同的观点。

  然而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原则显然解决不了实际操作中的难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管理法》和江苏省《文物管理实施细则》(2003年),地面建筑凡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的,必须在规划前进行文物勘探;但是在文物埋藏区内的建筑,不受面积限制,即一律在规划前先进行文物勘探。

  据了解,早在汉御花园项目开工之前,徐州市考古发现,土山汉墓墓内使用了大量的黄肠石;2002年12月,考古人员又在封土堆北部靠近中医院南墙附近发掘了两座东汉墓,其中三号墓规模较大,这座墓也使用大量黄肠石作为墓墙基础。但是如此众多的黄肠石究竟从哪里来,一直是考古人员探究的一个谜。

  从地理位置看,汉御花园项目用地与土山汉及两座东汉墓相邻,谜底极有可能就“埋”在此处地下。但为什么汉御花园开工前并没有进入考古程序?这是目前徐州各界对此事件最为关注的焦点和疑问。

  “其实,在动工之前,徐州市文物部门就向有关领导提具了针对采石场保护的调查意见,当时在清理建筑时就发现了露出来的采石痕迹。”李馆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是,徐州的文物部门隶属于徐州市博物馆,不象其它省市那样是独立的机构,没有更大的权限来开展工作。”

  而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郭海林给《中国经济周刊》的回答都是:“对于地下的汉代采石场痕迹,开发单位根本不知道,只是在去年3月份,爆破时才发现这个遗址,才引起关注,市政府分管、领导、人大、政协都到现场进行过考察。”

  暂不管各有关部门对遗址发现时间的不同说法,最终通过拉锯式的谈判,博物馆和开发商于2004年6月达成如下协议:汉御花园1号楼一单元底下保留一处,另靠近中山路保留2处,共三处。“除了这种‘折中’的办法,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因为保护和开发同等重要。”徐州市文化局一位领导说。

  “徐州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汉侯墓群、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以及环布市区的戏马台城下城,蕴藏着难以低估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价值可能要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才会显现。现在各类上访屡见不鲜,但又有谁为文物上访?所以尽管采石场遭此不测,但并没人关注。”徐州市一位政协委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无奈表示,“其实,采石场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为徐州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文化推力。保护下来不会增加政府压力,政府为什么不作为呢?”

  “在采石场处理上,政府在和稀泥,要知道,商人是惟利是图的,关键在政府,徐州已经愧对祖先,毁坏了不少文物,像明代道台衙门、古城墙已经被毁坏不少了。目前最要紧的是,对汉代采石场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起来!”《徐州日报》的一位副总面对同行显得颇为激动。

  (文中图片均由本刊记者张俊才摄)
中国经济周刊文章:谁在炸“世界第一采石场”(组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