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土与土风舞(异国风情)(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05: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当我再次来到毛里求斯采访时,华侨朋友见面寒暄时就说,记者总是来去匆匆,上次没有时间看七色土和毛里求斯的土风舞,这次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了。“作为岛国,毛里求斯的美丽海滩与其他国家无甚区别,而这两个‘土’却是毛里求斯的特色”。 汽车在山道上行驶,窗外是满眼春色。打开车窗,湿润空气扑面而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好一派迷人的岛国风景啊!毛里求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距离非洲大陆东南岸约2000公里,面积1865平方公里,长宽分别是65公里和45公里,海岸线长330公里,最长的河流拉格兰特仅4公里,最高的山脉琵峒山海拔828米。当汽车翻越一道山坡后,前面出现了一个绿色大盆地,这就是位于岛西部的查马雷尔地区,以神奇的七色土远近闻名。 进入盆地后,地势渐趋平缓,汽车行驶在泥土路上,抢眼的奇花异树依旧鲜艳。汽车爬上一个小坡,在一小片空地上停稳。四周仍是绿树环绕。推开一个小小的木栅栏门,走出二三十米远,前面就出现了一片开阔地,这便是处于绿树重围中的七色土。 七色土的形状像座小山,中间隆起,南北两侧的缓坡伸向平地,似一道道彩色的山水流向两边的丛林。七色土面积不大,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也不过100余米,然而由于其置身于山间的丛林中,多彩多姿又形状变化多端,堪称大自然的奇观。七色土的道道颜色并不单一,却又相当分明,红色中夹带着蓝色,蓝色中包含着黄色,黄色中又泛起绿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又不被其他色泽喧宾夺主而淹没,呈现出七彩缤纷的世界。更让人惊奇的是,若把山坡上不同颜色的泥土翻开后再混合在一起,只要经过一场大雨,又都恢复原状了。七色土是由于火山灰的侵蚀而逐渐形成的,漫长的岁月赋予了七色土极强的同一性,这是一时的人力难以改变的。 毛里求斯仅大型活动和大型宾馆才演出土风舞。每逢周末,高级宾馆一般都在晚餐时间表演土风舞,让客人边吃饭边欣赏,感受异国风情,增添旅游乐趣。姑娘们穿上长尾花裙,赤脚露脐,翩翩起舞,粗看颇有些肚皮舞的味道,细观则体味出不同特色来。毛里求斯土风舞的摇摆幅度不大,主要是臀部摆动,同时双手拉开裙摆加大动作造型。姑娘们的腰部非常柔软,表演时跪在地上头向后背能接触到地面。除单独表演外,她们还为男女歌手伴舞,并邀请客人们上台共舞,使观众成为参与者。 毛里求斯的土风舞名曰塞卡舞,由非洲大陆传来的舞蹈改编而成,音乐源于非洲奴隶,如今用现代乐器演奏,克里奥尔语歌唱,大多欢快奔放。昔日奴隶们跳舞是为了忘却自己的不幸遭遇。随着时代的前进,塞卡舞在发展过程中又从东西方音乐和舞蹈中汲取营养,如今已形成不同流派,成为欢乐的同义词,吸引着不同年龄的人们,受到各国游人的欢迎。塞卡舞的代表人物是佛雷尔,他活到92岁的高龄,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啊,塞卡舞的形成过程不就是一部浓缩的毛里求斯历史吗?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曾“到此一游”。1505年,葡萄牙人发现了这座孤岛,称之为“塞尔尼”。1598年,荷兰人发现这颗“明珠”,改名为“毛里求斯”,并在1638年建立了小型殖民地,开始种植甘蔗,引进稻米和家畜。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于1712年弃岛而归。3年后法国人接踵而来,将这里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并命名为“法兰西岛”。为进一步开发这座荒岛,法国人波拉东内鼓励移民和贩进黑奴。黑白两大人种的结合形成了混血的克里奥尔人及其文化。 在法国人来到毛里求斯约100年后,英国人替代法国人成为新的统治者,将岛名改回“毛里求斯”。英国人是“换汤不换药”,岛上仍沿袭法国的法律、语言、宗教乃至生活方式。1835年,正当制糖业发展到高峰之时,奴隶制被废除。是年,岛上人口已跃升至96779人,其中10%是白人,20%为克里奥尔人,其余70%是奴隶。为解决糖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英国决定从其殖民地印度引进合同工,45万印度人相继登陆。印度苦力和克里奥尔人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毛里求斯的繁荣,并于1968年赢得了独立,毛里求斯人真正成为岛国主人。 世界上的不同民族人群来到这个印度洋上的岛国,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使今天的毛里求斯成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美丽的“七色土”就是最好的象征。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22日 第十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