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教授患上胃癌后立志捐献器官 却因法律的规定和受捐单位的冷淡最终抱憾死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2:54 信息时报
老教授患上胃癌后立志捐献器官却因法律的规定和受捐单位的冷淡最终抱憾死去(图)
病床上的朱定华,他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时·地·人·事

  朱定华,76岁,吉林大学材料学院退休教授。

  2004年11月份,被诊断为胃癌晚期。

  2005年1月中,曾努力促成全麻活体捐赠自己所有的健康器官,但因有安乐死之嫌被拒。

  此后其子为其办理遗体捐赠手续也未能完成。

  3月6日晚,朱定华去世,未有任何器官获得移植。

  3月9日,其遗体被火化。

  3月6日晚,在吉林大学前卫医院一疗区325号病房,一个76岁的老人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在这个弥漫着浑浊味道的单间里,他熬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痛苦的6天。走的时候,深受癌症折磨的病体只有不到45公斤。

  老人叫朱定华,是吉林大学材料学院的退休教授。1月中,病痛中的他曾提出要全麻捐出所有健康器官。

  3月9日,朱定华的遗体被火化,那个让他痛苦的、包裹着他曾希望植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的器官的身体,在炉膛里蓝色的火苗中,化为了一缕轻烟。

  最后的纸条

  3月8日,小儿子朱延辉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小纸条。纸条是撕下来的巴掌大的一张笔记本纸,上面用钢笔写着几行小字,字体倾斜着,但依然排得很工整,只是笔迹由浓变淡、越来越小,最后颤抖成了急促的锯齿状,好像写字的人已经耗尽了最后的气力。纸上写的是:

  “1.遗体捐献可让学生直接实习(听说目前长春市一年还得不到十具)。

  2.人死后再移植器官使用价值就差多了,最好在死前就准备好,全身麻醉,切开就立刻移植。

  3.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4.许多需要器官移植的人可得到及时治疗。

  5.减少了亲属的痛苦。

  6.减少了国家为我们的支出。

  7.减免了火葬的浪费。”

  这是在最后的日子里,被病痛折磨着的朱定华对自己羸弱的身体所做的安排。不知道面对着死神,老人心里是否曾有恐惧,但那字里行间透出来的冷静、那隐藏在说服式的口吻背后隐约的恳求,让人心中不由一颤。

  想着老父亲最后的日子里眼里常常流露出来的复杂神情,朱延辉的眼圈一下子红了。

  查出胃癌

  朱定华的病是去年年底发现的。10月份的时候,一向胃口不错的他突然吃东西没了食欲,吃什么吐什么。儿女们劝他去医院看看,但他也没当回事。在校医院做了B超检查,医生说是胃炎,给开了胃药。可吃药后,症状不但没有好转,似乎更严重了。他再次去了医院。

  11月初,诊断结果出来了:胃癌。让儿女们诧异的是,被“判了死缓”的朱定华却豁达极了,他说人生总有一死嘛,那毫不在意的表情似乎是别人得了胃癌。也许就是从11月那个听到噩耗的日子起,朱定华便已经对自己人生最后的谢幕有了盘算。

  他开始对儿子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延辉,除了胃不好,我的心脏、肝、肾、角膜等等都是很好的,可不可以捐赠给别人呀?”

  而儿子正琢磨着也许经过切除手术,父亲的病就会好起来,因此对他的话没有在意。

  我要捐赠

  去年11月7日,医生在给朱定华做手术的过程中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不可能切除了。为了安慰和鼓励父亲,儿子骗他说手术很成功,癌细胞已经切除了。

  但很快,朱定华就明白过来,他的日子快到头了:手术后他的情况并不见好,还是吃了就吐,不仅如此,他发现自己的力气越来越少,手术前还能坐在沙发上看新闻,手术后坐着坐着就溜下来,不得不躺在沙发上听新闻。

  朱定华对儿子说:“像我这样不能吃饭,不能运动,病也治不好了,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你帮我去打听打听,看能不能像做手术那样,把我麻醉了,把我的健康器官切下来送给需要的人?”

  朱延辉听了一愣,怔怔地望着父亲,看到那双曾经乐观和安详的眼睛里,如今满是迫切和恳求。他明白父亲是认真的。那一瞬,朱延辉感同身受到父亲的痛苦,决心帮父亲实现愿望。

  愿望遭拒

  问遍了周围可以问的人,朱延辉得到的都是类似的回答:“不能吧,这样的话不是安乐死吗?”一些人还质问朱延辉:“病人这样想不奇怪,可你这做儿子的居然还真帮着他找这种办法?!”

  朱延辉没有辩解,可他感到有点泄气。朱定华从儿子口中没有得到令他满意的答复。一辈子没有麻烦过公家的他觉得只有求助组织了。校党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了解了情况之后,也觉得很难办,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告诉了媒体,“媒体应该可以帮助呼吁呼吁吧?”

  今年1月24日,听说记者们要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愿望,朱定华很兴奋,特意换了一件干净的白衬衫,自己还能下床走动了。“那是那段时期以来,我爸精神状态最好的一天。”朱延辉说。

  当时采访过朱定华的记者说:“当时他看起来气色还可以,思路非常清晰,他谈到了活体捐献的几大好处,还拿出他以前的奖状证明他其他方面是很健康的,他在我们走的时候,反复叮嘱要早点给他消息。”

  第二天,朱定华就在报上看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消息:因为有安乐死嫌疑,活体捐赠目前在我国不被允许,但可以在过世后捐赠遗体。

  靠在枕头上,朱定华的脸色整个地灰败下去。沉默良久,他终于开口了:“去帮我办理遗体捐赠吧……”

  去之前,朱延辉先给有关单位打了个电话,打听办理遗体捐献的程序。没有预想中的安慰和鼓励,电话里的声音公事公办中透着生硬:“你们要是捐献我们可不给任何费用啊!———除了把遗体拉过来的租车费200块钱。”

  这话刺得朱延辉一怔,好像自己是冲着那钱……心里像吞了只苍蝇。但想到父亲的托付,他决定还是去一趟。匆匆赶到那里,却被告知办理捐赠的工作人员临时出去办事儿了。朱延辉通过旁人给他打电话表明来意。

  “那人说他要快下班时才能回来,到时拿《遗体捐献登记表》让我带回去填就行了。我因为还有些事情要去办,就请对方回来后看如果我没在把表放在办公桌上。可是等我再赶过去时,管事的人已经下班回家了,表也没给我留。”一气之下,朱延辉不想再去了。

  抱憾而逝

  父亲病情发展之快,是朱延辉没有想到的。朱定华整夜整夜地失眠,儿子晚上去看他,几乎每次他的眼睛都是睁着的。“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朱延辉哽咽着。

  “那时,他说话已经含糊不清了,更没有力气拿笔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签字了。一想到这里,我连开口跟他说那件事情的勇气都没有了。”朱延辉说。

  3月1日晚上,朱定华创口恶化流脓,再一次被家人送进了医院。病房外。5天之后,朱定华走了。朱延辉说:“父亲走的时候,眼睛睁得很大。”

  3月7日,记者打电话给朱延辉曾去联系捐赠的那家单位,询问老人遗体是否顺利捐赠,对方的回答十分干脆:“没拉过来呗,正常!”《北京青年报》供稿

  新闻链接

  器官移植现状 许多人死于等待

  目前,在器官捐献与移植项目上,“供体器官来源不足”已成为我国医学界公认的问题。

  据介绍,我国约有100万尿毒症患者,每年还有将近12万新增病人。这些患者中,有50万人可进行器官移植治疗,而实际每年能够进行移植治疗的不到5000人,也就是说在这50万患者中,只有1%的人能获得移植机会。

  我国每年患角膜疾病的有500万人,其中有400万患者本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全国每年仅有700个角膜供体。

  我国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在等待骨髓移植,但我国目前唯一的“中华骨髓库”仅有5万多份捐献者的资料登记。许多人在苦苦等待中死去。

  有关专家呼吁,脑死亡尸体是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急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支持。

  “安乐死”起源 没有痛苦的死亡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20世纪3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一直在持续中。我国医疗界也一直有接纳“安乐死”的声音,表示不应拒绝这种符合人道主义的“放弃生命”。

  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当事人为陕西人王明成。1986年,王明成为身患绝症的母亲实施安乐死,因此被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经高法审议后无罪释放。17年后,胃癌晚期的王明成要求安乐死,但被拒绝。2003年8月3日,他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临终前表示,不能如愿很遗憾。

  内地首部器官捐献移植条例

  2003年8月22日下午,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以28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我国内地首部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

  《条例》探索性地解决了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几大争议焦点,使器官捐献移植终于有法可依,深圳在填补国家法律空白、为全国立法提供试验方面又迈出一步。

  《条例》的原则是,捐献人体器官完全采取自愿、无偿方式,患者不得以任何方式有偿获取人体器官,但应当支付移植手术所需要的正常医疗费用。

  他山之石

  国外器官捐献有规定

  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器官的供给和移植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器官捐献有三种形式

  推测同意。除非患者特意申请死后不捐献器官,一般患者在诊断脑死亡后就自然地成为供体。但在大多数推测法律同意的国家中,医生仍然需要得到亲属的同意。

  指定同意。这是志愿捐献器官体系。亲属在患者死亡时允许捐献器官,通常是已经表达捐献意愿的患者。

  请求捐献。在美国,负责器官捐献的医生有责任向家属表达器官捐献的请求。

  三种人可作为捐献者

  三种捐献者是尸体供者、活体供者、无心跳供者

  尸体供者:这是最常见的器官来源。通常脑出血和严重脑损伤被诊断为脑干死亡的患者是最合适的供者。

  活体供者:第一例成功的活体移植手术是在一对同胞兄弟之间进行的。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JosephMurray医生于1954年完成,为移植学界第一项重要成就。

  无心跳供者:这类供者只适用于肾移植,每年为数极少。他们通常是因为事故死亡。(来源:信息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