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媒体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3:42 人民网

  徐天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决定》同时也给新闻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国际经验表明, 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容易出现社会动荡,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现阶段在我国,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因此,媒体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舆论引导作用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任何时候,新闻报道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绝不能有丝毫偏差,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谁来疏导、化解矛盾?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媒体舆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能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是执政党舆论影响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公众舆论场”。我国是一个舆论古国和舆论大国,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想观念。人民群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公开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意见,在口口相传之中成为一段时间街谈巷议的焦点和热点。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掌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摸清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是赞成还是不赞成,以便把握社会的脉搏。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舆论,媒体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对人民群众的一些模糊的认识,要及时给予解释和疏导;对影响社会稳定的流言、传闻,应及时予以澄清。主动把握舆论引导的方向,使两个“舆论场”最大化的重叠,才能使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更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观念,并与人民群众的认识产生共鸣。

  舆论引导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告诉人们事物的真相,就是:公布事实、辨明是非、指出利害、讲清大局、揭示趋势。我们通过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用实事求是的舆论积极引导似是而非、以非为是的议论,把人们单纯从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出发的思考方式,改变为具有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和大局意识的思考方式。

  用这样的方法引导舆论,就有可以改变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改变媒体舆论同人民群众的公众舆论相脱节的现象,才能做到符合党和政府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客观实际。

  二、舆论解疑释惑作用

  怎样把“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多提供准确有效和健康有益的新闻信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是我们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媒体舆论要发挥解疑释惑作用,必须找准问题,因势利导,在热点、难点上下功夫。

  人民当家作主,他们总希望多了解一些关于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情况,多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信息。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这种知情的欲望将会越来越强烈,还会提出更多的文化需求。新闻媒体要把注意力放在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上,不能远离生活、偏离中心,不能只“敲边鼓”,不响“重锤”。在找准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解疑释惑。这是密切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一环。

  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应该肩负起这项艰巨任务。怎么样才能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的重新调整,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理解”和“想不通”,新闻媒体要善于解答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善于解答群众关心和感到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为群众解疑释惑,理顺情绪。要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阐明我们党的宗旨,使群众认识到我们党在现阶段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都同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其实,在“党的政策”和“群众利益”之间,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这层“窗户纸”一被捅破,党的政策同群众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具体、生动地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媒体在做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同时,做到“三创新”即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实现媒体舆论解疑释惑的目的。

  媒体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主要看报道内容,就是媒体刊播的内容能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能不能引起受众阅读和收听收看的兴趣。如果我们刊播的内容总是以“教育者”自居,不重视以平等的身份向人民群众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文化信息,总是想代替群众下结论、作判断,那就会伤害群众的自尊心。居高临下的宣传方式,只会引起群众的反感,绝不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平等交流”看似方法问题,其实反映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

  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新闻事业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新闻媒体应该时刻想着自己的服务对象,满腔热情地探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刊播内容、表现形式、刊播手段,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

  三、舆论监督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报纸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官场弊病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的千呼百应的喉舌。

  2003年12月31日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在第八节专门写了 舆论监督的条款。第三十三条写道: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第三十四条写道: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舆论监督搞好了,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有益处。问题是,必须着眼大局,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要搞,批评报道要做,但要端正目的,权衡利弊,摆正位置,选择好时机,运用好形式,因此,如何发挥好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2003年,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死亡事件有两个:一个是孙志刚,另一个是刘涌。因为孙志刚的死最终促成了一部实行了21年的国家法规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而刘涌是因为一个个公民和媒体的呼吁,使得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让刘涌最终走上了黄泉路。应该说,这是“媒体舆论场”与“公众舆论场”的完美重叠,媒体在其中所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功不可没。

  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必须做到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要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得当,增强舆论监督的说服力;事实要十分准确,要坚持舆论监督的客观性,让群众自己独立判断是非曲直,要客观公正,出以公心,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舆论监督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因此,要跟踪报道,有始有终,推动问题的解决,要尽量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尽量选择又普遍性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增强舆论监督的影响力;要改进方法,创新手段,把握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总量、密度和力度,舆论监督要符合法律规范和国家政策,不能逾越法律界线,不断增强舆论监督的战斗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舆论监督就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在批评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党和政府对待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正确政策和鲜明的态度,揭露的现象是消极的,而舆论监督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

  总之,媒体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要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实现新闻媒体的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增强自身的能力和活力。党通过媒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就能为亿万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提供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合力。(作者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4级本科生)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