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少女”(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6:26 滇池晨报 | ||||||||||
主页 新 闻 云南 地产 法律 报刊 娱 乐 文化 教育 健康 旅游 时 尚 IT 汽车 各地 专题 短信邮件元阳“少女”http://www.yndaily.com云南日报网 这是一部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红河州人民政府、云南良黎影视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摄制,一部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巨额的投资,没有大牌导演和明星,但却在中外观后者中引发了一阵心灵震动的艺术绝作。影片中有着引人入胜的云南风景,画面更展现了红河哈尼梯田的美丽风光。 它的出现,为观众打开了一种新电影和旅游电影的视窗。 哈尼少女十七岁 《婼玛的十七岁》通过反映当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和美丽的云南哈尼梯田风光,让世界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当代的真实气息。当西方人在该片中发现在中国一个很偏僻的小城镇中都有柯达照相馆和恩雅的音乐时,便觉得中国真的在发生巨变。章家瑞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在中国当代城市和乡村中文明的碰撞,赢得了世界影坛的认可,一部只用30万美元又没有明星的电影能跻身A级电影节且好评如潮,西方电影界顿时对导演章家瑞和主演李敏刮目相看。 在片中扮演婼玛的小演员李敏,以其淳朴、纯情的形象和清新、自然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可有谁知道,第一次演电影的李敏是云南红河县第一中学的高一学生,她的年龄恰好十七岁。 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婼玛,导演章家瑞曾带人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先后看了1500名高中生。最后,他却选中了到云南第一天遇到的李敏。当时,正是李敏回头的一个灿烂微笑吸引了章家瑞,那张青春而又充满几分野性的笑脸不正是婼玛吗? 绿色梯田好风光 《婼玛的十七岁》将少女婼玛的青春萌动和单恋情愫展示得恰到好处,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哈尼梯田下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 说起哈尼梯田,老虎嘴、坝达、多依树景区就吸引着无数影视摄制组及摄影家的“热烈”光顾。早些时候,就有一对法国年轻恋人在亲临了老虎嘴梯田后,流连忘返,双双在梯田的田棚里举行婚礼,并在此拍摄电影《山岭的雕塑家》,盛赞哈尼梯田。这一片梯田分布于深谷,全状如一朵巨大的花蕊,千亩千姿百态梯田似万条长龙静卧花蕊,四周起伏的缓坡上,千亩梯田似花瓣向四方伸延,又如万块玻璃嵌于大山。站在高高的老虎嘴上俯视,如湖似海,近百个田棚点缀其间,似航行的小舟,令人惊叹不绝。1993年被法国报刊列为新发现的七大人文景观之一。还被美国摄影家称为世界上最壮丽的田园风光。 坝达梯田面积大、壮观、线条美、立体感强。从海拔1100米的麻栗寨河起,连绵不断的数千级梯田直伸延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把坝达、麻栗寨等村寨高高托入云中。台湾摄影家在这里拍摄的《梯田》获在台湾举行的“故乡”摄影大赛一等奖。站在坝达观景点上观梯田,宛如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看海潮。 在多依树观景点可以看到的内容那就更多,包括多依树、爱村、大瓦遮等连片9000多亩的梯田。多依树梯田上半部分分布在坡度为25度地段,下半部分分布在坡度为50度地段。上半部分状如一个大海湾,十几个哈尼族、彝族村寨点缀其间,美丽壮观。而下半部分地势较陡,层层梯田好似将倾的大厦。当年香港记者李平在这里拍摄的《吾家就在画中》和《故乡》,还获得香港1993年度摄影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而电影《云南故事》就是以这片梯田和村寨为主拍成的。 天人合一栖居地 不少观者在看《婼玛的十七岁》时深深被云南美景所吸引,更被元阳传奇的梯田美所吸引。该片中大量抢夺眼球的要数梯田风光,它们的确为影片划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片中外国游客参观哈尼梯田的片段,全由真实的游客充当临时演员。扮演婼玛奶奶的是当地一位地道的农家老太太,正是这些众多演员朴实无华的表演,使影片呈现出山美、水美、梯田美、哈尼人更美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出现过的箐口村,距元阳县城南沙30公里,是普普通通的也是典型的哈尼族村寨。它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地哈尼民俗生态系统展示点,大家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了解哈尼族的人居环境和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习俗,领略天人合一的美妙景色。 箐口村的寨神林,绿树成荫、鸟啼蝉鸣、古朴神圣,是全村一年一度祭拜自然神的地方。每个哈尼族村寨都把寨子上方那片茂密的树林作为神灵的栖居之地,再选择一棵标直能结籽的树木做为神的象征进行祭拜,这也体现了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箐口村的哈尼民居古朴、自然,像一群深山中纯净的蘑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诗如画。蘑菇房是哈尼祖先受自然界蘑菇的启示而建盖的,有冬暖夏凉,有防盗、防潮的功能,它的阳台可是集晾晒谷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建筑,别有一番风情。 水碾、水磨、水碓等古老的生活设施是智慧的哈尼人利用绿色水库——高山森林流下的山泉水转化成水能来碾米磨面用的。农闲时家庭主妇可以在旁边看守,农忙时农妇把谷物投放到水臼里自动舂踩,收工时就可以带现成的回家啦。这种古朴、智慧的方式既节省了劳力,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而水沟边的分水木刻就是哈尼族用水、管水的标志。为了管理好水资源,哈尼族村寨都要推举“赶沟人”来专司分水和管水,他根据每家每户田的多少将水沟里的水用木刻分水分配到各家各户。体现公平合理的水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进梯田,灌溉着庄稼,让哈尼人收获粮食和喜悦。 肖昆 文(滇池晨报·都市名流) | ||||||||||